龍門蘿卜干是在火山富硒土地上種植的,品種優良,明末清初就聞名島內外,是高級養生食物,以色澤黃亮,肉質厚實,香味濃郁,咸淡適宜,脆嫩爽口而著稱,有“0參”之美名,具有降血脂、降血壓、消炎、開胃、消油膩等功能。
許麗姬 攝
【阜平味道】別有風味“蘿卜干”
嘗過
諸多美食,可每至春來,舌尖上的味蕾記憶,總會被一種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鄉味道喚醒,久久不能消逝,非要用心烹制、大快朵頤一番,方可釋懷。這便是,保定阜平老家,最家常、最地道、最樸素的“蘿卜干”。
以其溫順百搭的平民特質、堪比人參的醫補之效,倍受推崇。山野坡崗、房前屋后,廣為栽植。夏未撒籽、秋初管理、深秋收獲,經歷夏秋更迭,演繹完美嬗變。一畦畦、一壟壟,破土拔高的蘿卜,頂著纓子、光著膀子,霸氣外露,笑傲秋風。辛勤的農人,早已全家動員、擺開陣勢,弓著腰挨個兒拔出,片刻便堆成小山模樣:又是一季豐收。
新出土的蘿卜,沾著泥巴,成了花狗兒臉。清水一洗,溜滑明凈,外表水嫩光鮮,內心清純火辣,格外招人喜歡。生吃脆如梨,清熱解渴,或將辣出“搖滾嗓”;熟吃甘似芋,順氣滋補,或將吃出“好身板”。如此美味,除了窖藏鮮食之外,勤勞智慧的阜平人,還發明了“曬蘿卜干”的貯存方法,且衍生出別有風味的家常美食,令蘿卜以另一種姿態示人。
天高云淡,秋風勁吹。農人們都趁著如此好天氣,坐在地里、擼起袖子,左手摁擦床、右手擦蘿卜,嚓嚓嚓嚓,動作麻利,有著音樂的律動,片刻將滿地蘿卜擦成了干兒。提著籃,步于野,晾曬在田地、石頭上,白花花、亮閃閃。白天擦不完的蘿卜,挑回家,在燈下繼續擦,曬于庭院、屋頂。曬完,便交于時間、陽光、秋風,靜待收獲蘿卜干。
曬成的蘿卜干,水分蒸干,扭曲萎縮,色澤暗黃,如片片秋葉,散發著絲絲蘿卜清香。掃成一堆,唰啦啦作響;裝入口袋,便可貯存一冬,更待開春。色白、細膩、品相好的蘿卜干,常拿到市場售賣,貼補家用。如今,母親總會將最好的,精心保存;開水焯了,再曬干,捎給我,補充春季時蔬寥寥的餐桌,蘿卜干兒便成了我家的“寵兒”。
焯好
的蘿卜干,清水浸泡半日,吸飽水份,由干變軟、由曲變展,鋪了一整盆。話說,蘿卜干這枚歲月塵封、補水裝嫩的主角兒“老臘肉”,若真想變成餐桌美味,還委實離不開春季新生、青春煥發的配角兒“小鮮肉”來助陣。
最經典的黃金搭檔,當屬春韭。韭菜是春天最敏感的先知,早早地齊刷刷列隊在田壟。水靈靈、滋味足的春韭,配以亮白水嫩的蘿卜干,以及阜平太行深山特制的腌臘肉,統統切剁成碎末,佐以生姜、甜面醬、家做的花椒面等調料,用力攪拌,便制成了香味濃郁的餡料。
可以蒸包子。搟好面皮,將韭菜蘿卜干餡兒包起,捏出數道褶,很是美觀?;\屜上蒸二十分鐘,遠遠便可聞到噴鼻的香味:韭菜香、饅頭香、蘿卜香、腌肉香,匯成獨特的包子香,充滿誘惑、不可抵擋。熱乎乎捏起,不顧形象便開吃。久違的味道,穿越一年又一年,在當下享受,頓時有種想哭的沖動,卻又被狂吃的喜悅沖散,想必這就是時光的味道、鄉愁的味道、饕餮的味道。一口氣吃了五個,仍樂不釋手。還可以包餃子,只是餡料需剁得細碎一些。熱騰騰端上桌,蘸上蒜蓉陳醋,吃得那叫一個爽。
葷食
的傳統吃法,還有雜燴。蘿卜干切條、腌臘肉切塊,配以海帶、豆腐、粉條,在架起劈柴的鐵鍋上慢火燴燉;傍熟之際,放入切碎的春生菠菜,片刻出鍋。色香味俱全的蘿卜干燴菜,是米飯、饅頭最好的下飯菜。素食蘿卜干,可以涼拌。春韭切碎、菠菜焯水,配足調料,炸個花椒或辣椒油,拌醋即食。雖簡單,卻很有滋味。
蘿卜干
生性寡淡,卻與味道香郁的春韭、腌肉、菠菜等相融共生,葷素、濃淡皆相宜,成為阜平尋常百姓餐桌的春季必備,世代沿襲,別有風味。某日,入餐館,服務生報出“韭菜蘿卜干包子”時,味蕾密碼瞬間解碼,一時鄉愁泛濫,無法自已……
編輯制作:劉 潔
來 源:飛鳥的小窩
郵 箱:fpfb123@163.com(中共阜平縣委宣傳部郵箱)
電 話:0312——7225127
衛輝的比干廟 、跑馬嶺 、龍臥巖三個景區免門票啦!
(來源:衛輝電視臺)
點藍色字關注衛輝市融媒體中心
為助推文旅災后恢復進程,激發文旅消費動能,開展文旅惠民活動,衛輝市文旅局積極組織A級景區開展“免門票、促銷費”特色活動。預計于2月16日至3月31日期間,衛輝市4A級比干廟景區、4A級跑馬嶺景區、4A級龍臥巖景區向廣大游客開展免首道票活動。
4A級比干廟景區?
4A級龍臥巖景區?
4A級跑馬嶺景區?
各A級景區在免首道門票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春季特色活動,在此期間比干廟景區將舉辦比干文化旅游節,龍臥巖景區將舉辦“游龍臥巖、賞連翹花”春日踏青游活動,跑馬嶺景區將舉辦誰是跑馬嶺抖音王、跑馬嶺感恩小視頻大賽和跑馬嶺春天賞花節。游客可在欣賞美景的同時,體驗豐富多彩的人文藝術,增添游玩體驗感。
免門票 促銷費?
本次活動游客可提前通過“河南文旅通”預約,活動期間衛輝各A級景區首道門票免費。游客入園游玩需遵守各項防疫政策,嚴格落實“限量、預約、錯峰”要求,門票預約和進入景區時掃(亮)碼、登記、測溫,排隊“一米線”、戴口罩等措施。景區接待游客不得超過最大承載量的 75%。新鄉地區以外游客進入景區,需持有72 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來源:衛輝市文廣旅局
編輯|王世國 一審|李 浩
二審|余紅北 三審|岳清河
聲明:原創文章版權屬衛輝市融媒體中心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部分內容和圖片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新鄉市副市長武勝軍蒞衛調研
●今天,我市10名支援安陽醫護人員解除醫學隔離與親人團聚
●衛輝藍天救援隊:開展校園義務消殺 筑牢師生安全防線
●衛輝市2022年“春風行動”專場網絡招聘會
微信號|WHTV_Wechat
抖音號|Weihuimedia
餅折、八八葫蘆烙餅、龍頭、燒棉花籽、胡蘿卜糖...這些井陘美食你吃過幾種?
今天早上網友“@一生平安”發了一段“井陘散面粥”的小視頻,勾起了我的回憶。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的那些各種各樣,好吃不好吃的井陘飲食。
井陘地瘠民貧,地形七山二水一分田,在聯產承包之前能夠吃飽已經不錯了。即便如此,勤勞聰明的井陘人在歷史的長河中,也逐步積攢了不少讓人叫絕的食物。
這些食物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物質豐富,有的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有些還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今天我就把我記得的一些井陘美食與大家分享一下。
井陘的飲食文化因為地域的關系,基本上屬于山西飲食文化的范圍,但是又略有不同。我盡量列舉一些具有井陘獨特特色的。因為發音的原因,我這里基本以井陘方言為主,普通話為輔。
閑飯(咸飯):
這是井陘人每天最少吃一次的飯食,做法是大鍋做水,水開后,放入不易熟的瓜類、蘿卜、瓜片、圪蹴瓜、紅薯類,稍后放入小米,快熟時放入雜面條和鹽,滾兩滾即熟。里面的蔬菜冬春季一般是北瓜、南瓜、紅薯、蘿卜、胡蘿卜等為主,夏季除了以上的蔬菜,還有圪蹴瓜,秋季里面還可以加入嫩玉茭豆兒,或是豆錢兒。閑飯是井陘人民在實踐中發明的最好的營養平衡的飲食,我有一次口腔潰瘍,回家吃了一頓閑飯,第二天潰瘍就好了,一點都沒有夸張。
散面粥:
這是一種除閑飯外以外的另一種粥,是用玉茭面熬制的一種比棒子面粥稠的多的,但是又比做扒糕時的稀一些的粥,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種粥,尤其是吃到最后時鍋底的鍋巴,那是我的最愛。這種粥因為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已經逐步淡出我們的菜單了。不過在我小時候那是經常吃的。如果能炒一盤子土豆絲、蘿卜絲、最好不過了,還有一種吃法就是放一大塊紅糖也是非常非常流口水的!
撅片兒:
這是一種快餐,大部分是中午吃,一般是農忙時回家快速制作。首先是先像搟面條一樣把面皮搟出來,然后切成菱形的大寬面片煮熟,澆上鹵子吃或是做成一鍋熟就著主食吃。也有直接開水煮熟,然后用銅勺擱點油,上火直接燒了,然后往里加點蔥花,蔥花出香味后,連勺子一塊放到面湯里,井陘叫做“猝蔥花(音)”,此時一定要蓋蓋兒和猝蔥花一塊進行,要不然容易燙傷,我忘了鹽什么時候放了?
撈飯:
(此處無圖,下文有真相)
這個飯的做法我沒有印象了,記憶里也模糊,只記得是每年年三十下午要做,供在祖宗爺排位插香用。不過蒲月英主編的《井陘飲食文化》里面記載了詳細的做法:“先用開水把小米煮熟,撈出放在盆內按實。然后就著米湯鍋煮菜放鹽,稍煮后將用“水磨面”或玉茭面摻黏米面做成的疙瘩(有刀切的“菱形”或用手搓的圓形兩種形狀)倒入,再稍煮后后放入雜面條,滾兩滾即熟,再用油噴上蔥花(筆者注:應該就是猝蔥花)。吃飯時先盛半碗撈飯,上部澆上疙瘩雜面湯,味道鮮美可口,且耐饑,家中蓋房時經常制作”。
面糊:
(此處無圖,下文有真相)
這個名字不知道對不對,我只是記得就喝過一次,就是用當季的小麥炒熟,碾子壓成面粉,開水沖開,一般是麥收繁忙時食用,因為一般是當季小麥,有濃濃的麥香!讓我到現在都忘不了。上高中時,學校飲食是定量供應,所以有個大王幫的同學,每次回家都帶一布袋子,我們經常喝人家的。不過他們的做法好像就是直接炒面就可以。
疙瘩餅:
(此處無圖,下文有真相)
這個食物我現在自己還偶爾做一下自己吃,我的孩子們已經不吃了,說起來其實這個不太好吃,只是原來的井陘人為了方便,在閑飯里面順便煮熟,省卻了主食一節。一般是用玉米面和白面兩合面捏制而成,大約不到一厘米厚光盤大小,做閑飯時扔到鍋里就好,用筷子一捅透了就熟了?,F在我二哥還經常做,不過已經改良了,就是煮出來后,切成指甲蓋大小塊,像炒饅頭一樣炒制,味道很香。我小時候是在炭火上烤著吃,也是非常美味。
不漏子:
我們老家是這么叫的,后來在邯鄲峰峰時第一次聽說“苦累”的叫法,而且很多的地方都這么叫,井陘有些地方也叫作苦累、平定也叫作苦累。這個是用時令的野菜或蔬菜和玉米白面拌在一塊,上籠屜蒸熟、尤其是榆錢不漏子,那是井陘人春天必做美食。吃的時候可以用蒜蓉,還有芝麻鹽或是辣椒面撒在上面吃,很是美味!我個人偏向芝麻鹽的。還有一種類似的做法的叫做“撓撓”,用料一致,制作時直接在鍋里拌熟,和不漏子略有區別,我奶奶活著的時候做過,后來就再也沒有見人做過了!
缸爐燒餅:
井陘的缸爐燒餅那是不用說了,已經是遠近聞名的名食了。路過井陘不吃幾個缸爐燒餅心里肯定不得勁。不過我今天說的是另一種缸爐燒餅,是圓形的發面缸爐燒餅,現在已經很少有打制的了。大石橋頭有打制的,但是是甜味的,而且很硬。最早是五香的,原來我吃的都是很xuan軟?,F在基本見不到了。
菜餅子:
井陘因為糧食短缺,很長的一段時間是以玉米面為主食,玉米面不易捏成型,需要摻點白面,即便如此,人們還是把主食里摻入蔬菜、野菜、軟柿子等捏成餅子蒸熟作為主食,統稱菜餅子,說實話我其實不太喜歡這個菜餅,如果不就菜很難下咽,但是如果在炭火烤過后,就非常美味了。我尤其愛兩合面的烤饃饃片,金黃金黃的吃起來根本停不下來!
包皮兒面條(一定要兒話音念)
這個食物我曾經拍攝過一個視頻,在優酷和騰訊視頻上都有上傳,在大陘網也推送過。這個是非常好的一個井陘特色美食,原來我以為只有井陘有,后來發現山西部分地區也有。做法參考以前的視頻,不過現在縣城有些地方,有賣包皮兒面鮮面的了,吃起來口感還不錯,算是把包皮兒面發揚了。當然吃的時候最地道是酸菜鹵了,不過現在很多人對于其它鹵也能接受,如果再加點自己發的豆芽碼子,那絕對是賽過神仙??!
鋼磚:
起名鋼磚應該是其外形和井陘燒的耐火磚非常相似,不是指吃的口感。因為時間久了,我都忘記了口感了!制作方式好像是用玉米面加糖精搟成大錄像帶大小,烤制而成。我記得是南張村有制作的,現在沒有聽說了。也是一種可以當做主食的食物。
抿絮兒:
山西平定一帶叫做“抿圪斗”在石家莊槐中路建華大街附近的尖嶺小區有個“抿蝌蚪,咱家院”小店,廚師好像是南峪的。這個做法也很簡單。這里就不再詳說了。要說的就是制作抿絮兒的工具有兩種,一種是有抿床和抿鋤的,還有一種就是只有抿床,用手掌擦面的。這個區域不同,工具略有差別。
面菜:
面菜我知道大概的制作方式,但是我自己做出來的總是很硬,這個東西算是一個小吃,一般是過年或是紅白事時撰菜用的一種配菜,但是也能當做單獨的吃食。是十分適合做旅游產品的產品。這個制作方式大同小異,基本上每個井陘家庭都會制作。陽泉網友“劉可老”拍攝的《井陘面菜》的制作視頻在優酷上有,時非常好的一部關于井陘美食的視頻。
面筋:
說道面菜,另外一個我一直耿耿于懷的就是和面菜非常像的、流行于小作礦區一帶的、也是在過年,紅白事時才做的叫做“面筋”的一種食品。和面菜的道理類似,口感和豬肉相似,但是比豬肉成本低的多,不膩口,老少皆宜,深受老百姓喜愛。據說在礦區廣場、還有什么康盛街南口都有賣,我一直沒有機會品嘗。是我的一大憾事!
做法如下:將豆芽加入面中,再加入少量花椒、大料粉、食鹽,加水和面,堆放入籠屜中蒸熟,豆芽蒸熟后收縮使面間有空洞,松軟適口,熟后切塊即可食用。稍涼后入熱油鍋炸一下,撈出控凈余油后,在年節或紅白事宴席上做菜時放入。
油茶:
確切的說是羊油茶。
油茶是井陘家庭冬季準備的一種茶湯類的快餐。具體做法可以百度“羊油茶”。就像熬豬油一樣制作。冬季早晨來一碗,又暖和又果腹。我小時候,這個一般是我奶奶才吃,總是不讓我吃,我一直心里不平衡?,F在我才明白,羊油是熱物,年輕人確實不適合食用,不過冬季寒冷倒是可以切點沖一碗。目前集市上一般都能找到。
扒糕:
很多人包括很多的井陘人,一說扒糕,就說是蕎麥扒糕。當然井陘現在的扒糕也是以蕎麥為主,礦區廣場邊上,天長北關街頭、微水黑水橋頭都有賣的。不過我這里提到的是以紅薯面為主料的扒糕,這個我最近吃到的時間,是十幾年前了,但是那個味道,到現在還保留在我的味蕾庫里。這個紅薯面扒糕的主料一般是用收貨紅薯時,刨壞的紅薯擦片子,在草坡上晾曬,汲取天地精華之后曬干磨成的紅薯面。每到夏季制作成碗托扒糕,去暑之用,非常的愜意。
年糕:
本來不想說這個年糕了。但是,目前年糕的發展超出我的預期,且是往不好的方向發展。我必須說說。年糕一般是過年才制作,是用黍磨成的黃米粘面,配合玉米面,加入紅豆、大棗蒸制而成,但是吳家窯鄉、上安鎮、南障城鎮,把年糕稱作撒糕,制作方式也是以撒的方式為主,原料基本一致。但是,現在由于黍的種植的減少,很多的撒糕不是正宗的黃米糕了,是用江米和玉米面制作而成的了。所以能夠吃到正宗的不容易了。還有一種用黃黏米制作的油炸糕,里面放著自己踹的紅豆餡,這個炸糕的味道也在我味蕾庫里存在了很多年了。
一口氣說了十幾種代表井陘味道的美食,其實還有很多很多,柿子面、拖刀面、河撈條、撰菜、團子、遞期饃饃、圪?、豬羊、餅折、咸食、八八葫蘆烙餅、龍頭、烤紅薯(一定是火炕烤的紅薯)、燒棉花籽、胡蘿卜糖等等,太多太多了,這是我知道的,雖然井陘面積不大,總也有我不知道的,你還知道哪些井陘味道呢?歡迎跟帖!
土坷垃丁酉年冬月十二
作者簡介:
土坷垃,70后,井陘縣人,愛好戶外運動、旅游、美食、音樂及傳統文化等,現居石家莊,閑暇時喜歡行走于井陘的山水間,去發掘井陘的歷史文化、人文風情、植物礦藏等,本平臺將不定期推出他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