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質原產地】 黑龍江省愛輝縣
【主產區與分布】 產于黑龍江省北部黑龍江沿岸。主要分布在以黑河市,呼瑪、愛輝、孫吳、遜克、嘉蔭等縣。
【形成歷史】
黑河馬是在索倫馬和蒙古馬的基礎上,多次引入外來品種雜交,經過長期選育而形成的兼用型新品種。據《龍沙紀要》和《愛輝縣志》記載,早在十七世紀以前,黑河馬產區為索倫人領地,養有大量索倫馬。十七世紀中葉,清朝政府為加強防御力量,曾多次調入騎兵,而帶入大量蒙古馬。1820年以后,由于屯墾和森林的采伐,特別是隨著金礦的開采,又輸入大量蒙古馬。1937-1939年間,又由海拉爾和洮蘭等地幾次購入蒙古馬,因而蒙古馬是形成黑河馬的主要基礎。1908年以前,黑龍江東部的我國居民與俄國人雜居,馬匹血統也有交流,產區居民經常用木拌子換取或購買俄國人的馬匹。庚子之役帝俄騎兵入侵,戰后將部分馬匹賣給當地居民。1911-1930年,允許沿江中俄居民之間貿易,購入大量俄國馬。十月革命時,很多蘇聯僑民遷入黑河地區沿江一帶,帶入一批質量很好的奧爾洛夫和少量重挽馬,后來有些蘇僑遷居哈爾濱等地,將馬匹賣給當地正業主和居民。這些俄國馬長期與當地馬雜交,對黑河馬的形成打下了基礎。1937-1939年,由偽滿克山種馬場調入盎格魯諾爾曼及其0公馬,在愛輝縣設四處配種站。1938年設立省立黑河種畜場,至1940年共有種公馬16匹,其中盎格魯阿拉伯2匹,盎格魯諾曼4匹,盎格魯諾爾曼0和貝爾修倫010匹,先后在愛輝、遜克和孫吳等地設配種站。這些馬匹對黑河馬的形成也有一定影響。1950年在當地建立四處配種站,配備12匹當地優良公馬,并在廣大農村選留民間的種公馬,開展黑河馬的自群繁育工作。1955年建立黑河馬繁育基地--北方馬場,對黑河馬進行有計劃的選育工作,向農村推廣大量優良種馬。1963年黑龍江省和黑河地區組成聯合調查組,對黑河馬進行了全面調查,認為黑河馬已到達品種標準要求,成為新品種。
【品種優缺點】 體型較大,役力較強,持久力好,適應性強,遺傳性穩定,黑河馬比較晚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