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縣博物館:漫步“蒲城碑林”之中
在蒲城縣博物館之中,收藏著將近400件石刻文物,包括大量的石碑、雕刻和墓志銘等。它們被擺放在蒲城文廟的明倫堂和東西兩側的石刻室內,種類繁多,氣勢恢宏。因此,這里被譽為“蒲城碑林”——
申威?。?0后“陜西文博一哥”
在明倫堂的大門上,懸掛著張文彬書寫的“蒲城碑林”四個大字。在明倫堂的右前方,矗立著一件高大的石經幢,原本擺放在蒲城縣保南鄉敬母寺村的寺院內,被稱為“敬母寺經幢”。目前,它是陜西現存最大的石經幢。
20世紀80年代,在明倫堂前方的東西兩側,分別修建起兩座石刻展室。其中,東側的石刻展室擺放著鐵鐘和造像等文物53件(組);西側的石刻展室內擺放著經幢和石碑等珍貴文物。
在東側的石刻展室內,有兩件分別鑄造于明代成化十八年(1482)和成化十九年(1483)的大鐵鐘;在西側的石刻展室內,有一件高大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雕刻于金代承安三年(1198),通高353厘米,面寬21.5厘米,直徑60厘米。
在東西兩側石刻展室的墻壁表面,鑲嵌著很多蒲城縣出土的墓志銘,以唐代的墓志銘為主,涵蓋各個時期墓志銘。其中,以隋代《蘇孝慈墓志》和唐代《金仙公主墓志》最著名。
清代光緒十四年(1888),蘇孝慈墓志出土于蒲城縣蘇坊鎮興隆村西南20米處,字跡清晰,結字嚴謹。它是隋代書法的代表作品,被視為唐代歐陽詢楷書的先聲,為蒲城縣博物館的“鎮館之寶”;1974年,在蒲城縣橋陵鎮武家村東100米處,發掘唐代金仙公主墓時,出土一合金仙公主墓志。
走進明倫堂內,周圍石碑林立,迎面的正中間是唐代高力士神道碑。此碑原本豎立在蒲城縣保南鄉山西村的高力士墓前,為唐玄宗李隆基泰陵唯一的一座陪葬墓。過去,碑身斷裂,只剩下上半截;1963年,高力士墓冢旁邊的窯洞坍塌,在土中發現了殘存的下半截。兩截石碑拼接起來,高405厘米,寬142厘米。
在高力士碑前方的左右兩側,分別豎立著金代至民國時期的記事碑,包括清代《重修大興寺碑記》、元代《蒲城王氏祠堂碑銘》、明代《創建北武當山龍河觀記》、明代《邑豐陽建龍河觀記》等;元代《創建英濟王廟碑記》、清代《重修觀音堂碑記》、金代《大金故奉信李公碑銘》、民國《勝利臺碑》、清代《人物造像碑》。
明倫堂內的東西兩側,對稱豎立著三排石碑,以各個時期的記事碑和墓志銘為主。體量較大的石碑豎立在地面上,體量較小的石碑鑲嵌在墻面上,密密麻麻,數量眾多。
除此之外,還可以看到許多墓葬內出土的小型線雕石刻,包括唐代惠莊太子墓出土的墓門和金仙公主墓出土的棺床底座等。線條細膩,級別較高,體現了唐代皇家的氣度。
在明倫堂內東西兩側的墻壁上,鑲嵌著明代王進德書寫的四個大字:廉、忠、節、孝。每個字的高度約兩米,占據單獨的一方石碑,體現儒家的道德思想,一氣呵成,大氣磅礴。王進德是蒲城縣坡頭鄉橋陵村人,一生傾心于書法研究,深得李邕的書法之道,造詣高深,字體渾厚,蒼勁有力。
蒲城縣歷史悠久,留下豐富的古跡。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為了保護田野文物不受侵害,蒲城縣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先后將縣城和鄉村的100多通石碑搬遷至文廟明倫堂內,逐漸形成這處“蒲城碑林”。
蒲城六館—楊虎城將軍紀念館(組圖) 蒲蒲蘭繪本館
楊虎城將軍紀念館是以楊將軍故居為館址的紀念館,位于蒲城縣城東槐院巷中段,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陜西網 (記者 楊春波)杰出人物的出現及其在歷史上的作用,體現了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每個時代都需要并創造出自己的偉大人物?!爸膼蹏裰鲗㈩I”楊虎城將軍,“為促進國共合作、推動抗日而獻身的歷史功績不可磨滅”。
景點介紹:楊虎城將軍紀念館是以楊將軍故居為館址的紀念館,位于蒲城縣城東槐院巷中段,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紀念館座北向南,分東西兩院。東院為正院,西院為花園,占地 2畝,是楊虎城將軍故居,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家3A旅游景區。
楊將軍故居建于1934年,是一座傳統式的“民居宅院,整個建筑古色古香,楊將軍與其母孫一蓮、夫人謝寶貞、張惠蘭均曾在此居住過,故居占地面積1250平方米,座北朝南,分正偏兩院,正院格局為門廳,大廳女廳和后樓房,中間三個院落兩側皆有外廂房、內廂房多間;偏院為楊將軍的書房及花園等、整個建筑、院落布局簡潔、渾然一體、青竹翠柏、郁郁蔥蔥,體現出楊虎城將軍樸實無華的品質和無比崇高的氣節。紀念館共設大小展室七個,分別展出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翔實地記錄了將軍一生的戰斗歷程,另外,還有西安事變專題展覽以及將軍生前生活用具,作戰兵械等實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楊虎城與張學良兩位將軍西安事變前夕互贈互勉的條幅“勿忘國恥”“為國努力”。
止園,原為楊虎城將軍的別墅,又稱楊虎城公館。80年代初改為楊虎城將軍紀念館,1983年楊將軍誕生90周年時正式對外開放,并由中國國務院列為中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是一座比較樸素的別墅式樓房。
這里最初楊虎城將軍取名“紫園”,有紫氣東來之意,當時楊虎城正直膠東、豫東凱旋。后來為避免蔣介石猜疑,改名為“止園”取“止戈為武”的第一個字,有“停止內戰,團結抗日”“止乎于此,別無政治野心”之意。止園是事變前夜張楊二人秘密碰頭的地方。那晚,因蔣介石再次拒絕張楊二人的苦諫,絕不停止內戰,還準備在第二天發布第六次“圍剿”中共紅軍的命令。張學良當晚接到消息,他知道情勢危急,于是連夜趕到止園與楊虎城緊急磋商,兩人決定馬上發動兵諫,扣押蔣介石。止園緊急磋商后,兩人分頭召集高級軍官開會,宣布行動計劃及進行軍事部署。幾個小時后,震動中外的西安事變發生了。止園可說是這場事變的策源地。
人物介紹:楊虎城將軍,幼名長久,曾用名忠,號虎城,1893年11月26日出生于蒲城縣孫鎮甘北村一戶農民家里,早年投身舊民主革命,是陜西靖國軍主力,先后任師長、軍長、陜西省主席、國民黨五中全會中央常委。1936年12月12日與張學良將軍聯合發動“西安事變”,促進抗日,后被蔣介石殘殺于重慶,終年五十六歲。東西兩
院都是公元1934年3月12日(古歷)開始修建,10月底以后完工,均系關中地區民間傳統木式結構,花窗格門,制作精良,浮雕講究,油漆光滑,色澤明快,秀而不俗?,F在故居收藏的有楊虎城將軍生前用過的部分桌、椅、床、柜等家具和楊虎城母親孫老太太六十大壽時親朋贈送的部分禮品九十多件。同時還展出楊虎城將軍生平事跡照片和連環畫一套,介紹了楊虎城將軍的一生和他的戰斗經歷。
楊虎城將軍一八九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陜西蒲城縣孫鎮甘北村一戶農民家里。父親楊懷福,母親孫一蓮,以農業為主,家境貧寒。他僅讀過兩年私塾,便為人傭工。一九0八年,楊父懷福被清政府絞殺于西安,使楊更加仇視清廷,他便聯絡貧苦農民,抗御暴政。一九一一年,他投身于辛亥革命運動,一九一七年,參加陜西民主革命早期僅有的一支武裝力量——靖國軍,后又參加國民軍。一九二四年參加國民黨,擁護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先后擔任師長、軍長、十七路軍總指揮、陜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綏靖公署主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等職。綜觀其一生,由蒲城起事,反清抗暴,討袁護法,轉戰關中,堅守西安,出師北伐,回陜主政,被迫內戰,直到呼吁抗戰,張楊合作,實行“兵諫”,逼蔣抗日。
景點特色:紀念館共設大小展室七個,分別展出大量珍貴歷史圖片,翔實地記錄了楊虎城將軍一生的戰斗歷程,另外,還有西安事變專題展覽以及楊虎城將軍的生活用具,作戰兵械以及楊母壽屏展覽,特別是楊虎城將軍與張學良將軍在發動事變前夕手書的條幅“勿忘國恥”、“為國努力”更加令人注目,使人不由得想起1936年冬那可歌可泣的一幕。
景區級別:AAA級
開放時間:8:00-18:00
門票價格:免費
交通路線:從蒲城縣乘坐229,經過1站,到達北大街站(也可乘坐205路,37路,6路,208路,36路,26路,608路,609路)
推薦指數:★★★★★
楊虎城將軍紀念館是以楊將軍故居為館址的紀念館,位于蒲城縣城東槐院巷中段,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紀念館座北向南,分東西兩院。
楊虎城將軍紀念館是以楊將軍故居為館址的紀念館,位于蒲城縣城東槐院巷中段,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紀念館共設大小展室七個,翔實地記錄了將軍一生的戰斗歷程。
紀念館共設大小展室七個,翔實地記錄了將軍一生的戰斗歷程。
西安事變專題展覽。
楊虎城將軍紀念館是以楊將軍故居為館址的紀念館,位于蒲城縣城東槐院巷中段,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楊虎城將軍紀念館是以楊將軍故居為館址的紀念館,位于蒲城縣城東槐院巷中段,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楊虎城將軍紀念館是以楊將軍故居為館址的紀念館,位于蒲城縣城東槐院巷中段,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楊虎城將軍紀念館是以楊將軍故居為館址的紀念館,位于蒲城縣城東槐院巷中段,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楊虎城將軍塑像。
楊虎城將軍紀念館是以楊將軍故居為館址的紀念館,位于蒲城縣城東槐院巷中段,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永濟市蒲津渡遺址博物館閉館公告 蒲蒲蘭繪本館
公 告
END
←
關注文旅永濟!
期待您的參與!
運城網信備案 C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