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AAA級旅游景區
甘谷大象山,位于甘谷縣城西南2.5公里秦嶺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腳石級而上至巔,總長1.5公里,占地面積約640畝,是古絲綢之路上甘肅東南部融石窟和古建為一體的重要文化遺存之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上松檜叢生,丁香溢彩,亭臺樓閣依山而建,雕棟畫廊綠樹掩映。山中懸崖間,峭壁上有大洞窟一個,洞內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據考證,甘谷塑佛造像可遠溯北魏,先后共經歷了四個朝代,三百多年。
大象山石窟為甘谷八景之一的懸崖大象,大佛洞窟兩旁,依山附勢修有長長的走廊,如同一條腰帶。廊上窟龕相連,巍峨壯觀, 現存二十二個窟龕 ,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開大圓拱龕和設高壇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禪窟,這是大象山窟龕特殊之處,在全國也很罕見。
甘谷大佛為半圓雕石胎泥塑,高23.3米,肩寬9.5米,頭高5.8米,膝長6米。其造型高大雄偉,令人仰止,所具有的文化特質可視為西方裝飾性雕塑和中國寫意性雕塑完美結合的藝術巨制。
石窟及古建筑均建于山崗起伏、蒼翠疊嶂的文旗山懸崖峭壁上,岡巒起伏,迤儷東來,飛翠疊嶂,峭壁雄峻。橫嶺之上,樓閣鱗次,祠宇相望,四季景色分明。登臨“白云封處”依窟北望,渭水如帶,煙波東瀉,隴海鐵路橫貫東西,渭北山丘蜿蜒起伏;俯視山下,通廣渠依山而過,阡陌井然,如茵如毯。自山腳拾級而上,紫丁香漫山遍野,花香襲人,樓閣殿宇依山就勢,密布山嶺,逐臺登高,各具特色。自下而上有土地廟、墨葛殿、太昊宮、羅真殿、接引佛殿、文昌宮、靈巖寺、魯班殿、關圣殿、無量殿、雙明洞、大佛殿、三圣殿等。尤以氣勢宏偉的太昊宮、文昌閣、關圣殿、無量殿、雙明洞、大佛殿為其名勝之冠。就其組合布局來看,以無量殿為界,其下主要為木結構建筑物15處;其上以石窟群為主,并以大像窟為中心,有洞窟23處,塑像中以大佛像最為有名。除石窟、古建筑外,還有后漢隗囂歇涼臺、閱兵臺(均在無量殿)等遺址、“羲皇故里”碑、“圣門石子故里”碑、“重修漢平襄侯祠記”碑等文物。
名稱由來
大像山之得名,因山巔修鑿大佛像而來。甘谷大佛為釋迦牟尼佛。大像山自從以大佛聞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稱大像山。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歷史、典故后,根據釋迦牟尼“乘象入胎”的傳說,認為起名大象山更為確切。雖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義深遠。 從此大像山景正式命名為大象山了。1981年9月10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將大象山石窟正式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撥??钸M行維修。
大佛特點
從外觀看,甘谷大佛既有印度早期佛教犍陀羅風格所特有的蓄有須發以及笈多王朝時期佛教造像的螺型頭發,且兩眉之間有白毫相等特征,又表現出北周時期頸部較粗、鼻寬短、面部神情溫和韶秀等特征,還顯現出盛唐時期面容飽滿、唇潤頤豐、雙眉彎曲、兩眼明澈而略顯突起的審美要求。而大佛頭頂的大螺旋式高肉髻則反映了其造像所跨越的北魏至盛唐的歷史時空,在后來宋、明、清各代的修繕和重妝中同樣也留下了時代的印記。尤其是甘谷大佛寬厚的上唇上的短須在佛教造像中并不多見,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于此可見一斑。
藝術造型
甘谷大佛高達20余米,腳下供人瞻仰的地域原來只有一米余地,但站在腳下如何變換位置從不同角度觀看,都到合乎比例,表情和藹可親。它奧妙莫測之處在那里呢?這就是古代的藝匠們很巧妙地解決了高大造像在有限位置觀看的視覺差問題。在解決? ??覺差問題的同時,須解決搭架,造型小樣和安全問題。這些都要用科學的態度和高超的藝術技巧來完成。
甘谷大佛,端座于懸崖之壁,開鑿在相對地面高度200米之上,但無論從山下或窟內各個角度去觀賞,都給人一種慈祥恬靜的感覺,沒有不合比例的地方。在千余年前是如何做到技巧與觀感的完善統一呢?全國著名雕塑藝術家溫庭寬先生經過仔細觀察,發現了其中奧妙。
1983年,溫庭寬先生和譚樹桐先生專程來到甘谷,當時正值大佛窟龕維修之際。溫老不顧年高體弱,登上腳手架,攀登至佛頭頂,從上至下,前后左右仔細觀察之后。驚奇地發現了塑造技法上的特殊之處。他總結到:佛的雙耳,按正常雕塑技法,上耳廓緣應與眉毛相齊。但大佛的上耳廓緣提高到佛的頭頂超出發際線。整整高出了正常比例的一倍多。人站在下面仰視,視覺上耳的位置正好是正常人比例。但如果了耳朵按正常比例塑造耳就有掉下來的感覺。眉躬骨,在正常塑手法上都是高高的突起,才顯得目光深邃。但大佛的眉躬的雕刻與此相反,,而是在眉躬位置上陰刻了深深的凹形弧線溝,并用群青裝色,反而顯示出了高凸和立體的感覺,是解決了特大雕像用料容易脫落的問題,又獲得了近乎完美的造型效果;佛的瞳仁為何炯炯有神,光彩奪目千年不減神光呢。原來它是用個黑釉大缸一劈兩半鑲嵌在眼框里,并且大缸的位置超出了下眼瞼的位置,從頭頂看上眼瞼高出大缸做成的瞳仁,瞳仁又突出于下眼瞼,很不合雕塑規律,但站在下面的感覺,眼部的雕造正好與正常人一樣,目光中含有善良慈悲和智慧的光芒。如不用這樣的特殊處理,仰視將失去比例形成眼珠深陷之感,佛的鼻梁直直下垂,形成碩大的梯形體積,佛的上嘴唇高出下唇許多,而下頜骨卻下陷了進去。整個頭向前傾。所有這些技法上,都是古人在事先用小樣的形式科學的研究和計算了其變化規律之后,胸有成竹地解決了由于高大而形成的視覺誤差。就是宋明清幾次大的維修,仍是在未改變原樣的基礎上進行了裝修彩畫,不失其盛唐原貌。溫老感慨地說,甘谷大佛,國之瑰寶,文化遺產,值得重點保護。
主要景點介紹
太吳宮
甘谷大像山第一臺建有伏羲廟亦即太昊宮,是明萬歷年間建筑,華蓋寺也有伏羲塑像為元代所塑。明代葉應甲編纂的《伏羌縣志》說:“邑人以本吧乃伏羲篤生故地,于萬歷四十八年重建于大像山之西”。原廟于同治二年(1863年)毀于兵燹,至光緒十年(1884年)重建。
太昊宮宮門及正殿坐南朝北,廟址總占地面積480平方米,殿宇巍峨,坐負蒼巖,南倚大像山,北瞰渭河流水;雕梁畫棟,飛檐流彩,名家極傾才思于額匾楹聯。宮門建于重階之上,磚木結構,牌樓式,懸山頂,斗拱層迭,額題“太昊宮”楷書大字,作者是清代優貢李維屏。門左右有夏房及裝飾性月窗,門前兩痤石獅。進入宮門,左甬道有門呈月形,與宮門相連,上有民國初擔任京議員的宋梓題寫的“別開壹徑”沿左甬道可直通山上。正殿與西廈房間有側門通甬道,額篆“旁通”二字,正殿與東廈房,也有道旁通,曲徑通后院。宮門內外有古柏四株,共八株,院中有八卦池,寓意伏羲演八卦,澤及后人。宮門兩廡原有趙公明、王靈官兩尊塑像;正殿原塑伏羲,身披桑衣,右手托八卦盤,端坐于殿中木龕內。殿上匾額層列,外為“一畫開天”,內如“人文初祖”之類,今只在清光緒間邑人楊耀南書“產極萬世”匾尚懸殿內。伏羲殿楹聯大多散佚,但清光緒翰林邑人海涵和宣統時知縣關中雷光甸寫的二聯至? ??尚膾炙人口,王聯是‘紹皇開泰運,劂后有石子訪道,伯約懷忠,問化育根源,發蒙在炎黃顓嚳而上;望古動幽情,其下則煙火成鄰,桑榆布蔭,幸邃初風景,復睹于金戈瓦礫之余“。雷聯是:“從一畫開天,說什么蟲鳥篆,梵字佛經,到卦臺前齊俯首;繼三皇立極,看后來商質周文,帝升王降,于史冊上見傳心”。前者先贊伏羲開肇文明之功業遠在神農、黃帝、顓頊、帝嚳之前,而其發祥誕生之地甘谷代有賢人。石作蜀“跋涉數千里,求學于魯”,姜維“以羈旅之孤臣,受軍國之重寄,卒能奮忠勤、仗膽義,住偏安之局,恢張薄伐之勛,”其次,感嘆時下兵戈已平息,慶幸往古太平居景象,復見于今日;后者則盛贊伏羲兆啟文明,即倉頡之造字,釋迦之創教,亦遠不能比;至于為三皇五帝立典則,示規范,遠及于質樸之商,文雅之周,還有以后的歷代五朝,皆沾被其澤,史冊俱在,昭然若揭。
1994年起,重修伏羲大殿,正殿廣124平方米,高8米,懸山頂,雕甍鴟飾。堅脊皆是花開卉連接組成,橫脊中央為龍馬奔騰,兩邊由花卉、龍、麒麟、馬、鹿、鳥、象、獅組成,尤以花卉中心陶制太極圖式樣別具特色。不論地磚、門窗、供桌、匾額至大殿獸吻,無處不顯示出八卦太極圖形象。大殿正中座臺高1米,寬3。33米,深1。93米,上坐國家著名女雕塑家何鄂重塑的伏羲像,高2。6米,分腿端坐于分心上石上(卦臺東北渭中流有石焉,屹然卓立??と嗽唬骸中氖病?。云;”石當乎渭,渭分以流’)。似觀天地萬物之變化。上身披桑衣,腰圍虎皮,兩手作,“天地合一”式托演八卦,形成扭轉乾坤之舉動。盤骨外露,氣質渾厚,兩眼平視,精神煥發。右側塑龍馬,欲從巨浪頂端騰飛躍起之狀。東壁畫有女媧練石補天,西壁繪有有伏羲畫演八卦圖,正中坐像背光,是伏羲生地古風臺的寫實畫。頂繪六十四卦及河、洛二圖。兩側有八卦要窗各一,周圍繪卦爻。西繪伏羲八卦圖,東繪文王八卦圖,即后天八卦圖。大殿前檐懸有趙樸初題寫‘人文初祖’、啟動手筆“一畫開天”,舒同親書“開天明道”、黎泉書寫“與天地準”四塊周邊木雕圖案的金字大匾。檐前分豎八面龍旗,旗面上彩繪出新石器時代魚龍形開始至商周、戰國、秦漢、兩晉、隋唐、宋、元、明、清不同時期的龍形圖案。
關于伏羲的生地,眾說紛紜。民國張其昀、陸美鍔《甘肅省人文地理圖志》第二十章《名勝史跡·古跡》云:“大像山伏羲廟:山在甘谷西南五里,峭壁如削,危然挺立,高約二百公尺,相傳伏羲為甘谷人,生長于此山溝之內,明萬歷年間建廟于山麓心祀之”。賈鴻逵編次安履祥之《甘谷縣志》于伏羲作按云:“考甘谷南山有村名古風臺者,鄉人謂系帝祖兄所居之地,因氏以名地,亦未可知;且谷稱古風臺村人善編制雞罩,以雞罩形似八卦,洵為莫之為而為之者,其說雖不經,而實無因焉”。
永明寺
永明寺位于靈巖寺之南,師傅溝內臺地上 。座東南向西北,雄踞山間,全部建筑分布在階梯式的臺地上,設施布局以正規寺院而設置,由山門、天王殿、齋堂、客堂、鐘鼓二樓、十三祖師殿、伽藍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組成,總面積達4,224平房米。寺院山門為并排連體拱形狀牌樓頂。中門頂額內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手書“永時寺”三個陽刻字,對聯是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明揚法師敬書“風月無邊一塵不到菩提地,山河環繞萬善同歸般若天”。兩邊門首摹配民國時當地名人何鴻吉題書的陰刻“無上法讓、出塵入凈”八個大字。走進山門,迎面所見天王殿,高9? ??,長14米,寬10米,頂為四面坡歇山造,琉璃脊獸飾裝,結構為單挑檐外圍16住回廊式,棋盤讓窗對開,前后相通,殿內正在供奉大肚彌勒佛,身高1.8米,踩餓鬼,神氣威武,金剛怒目。左邊是手拿寶劍的東方天王多羅吒和手拿琵琶的南方天王毗琉璃,右手是手拿寶劍傘的西方天王毗留博叉和手抓一龍的北方天王毗沙門。他們共同負有視察眾生的善惡和保持內佛法僧三寶神圣的職責。在彌勒佛身后,讓立著全身金色的韋馱菩薩,高2.2米,手拿一根寶杵,保護著寺院及修行著的安全。離開天王殿向南行進,兩邊各建有對稱的八間硬冊頂磚木結構客堂,齋堂及復檐塔頂四角形鐘鼓二樓。在客、齋二堂院中間安放一高3.9米的三足三層寶鼎薰爐。再上條石臺階38階,右邊是十三祖師殿,內塑十三祖師泥塑坐像,齊高1.1米。左為伽藍殿,內塑四尊坐像,齊高1.5米。兩殿對峙,各五間,殿頂硬山造,橫堅疹皆用陶制花卉獸吻飾裝,兩殿中央也放置著一個高3.9米的三足三層寶鼎熏爐。十三祖師是凈土宗從晉代初祖慧遠大師至清代印光大師等十三位法師。伽藍是印度名稱,在中國叫寺院。殿內供奉的四尊坐像是給孤獨者、祗陀太子、波斯尼王、關羽(中國的伽藍0),他們均為寺院0,也體現了中西方佛教融合的事實。迎面為大雄寶殿,正座東南,巍峨雄壯,殿高12米,寬19.8米,進深16米,頂為懸山造,鋪瓦琉璃脊,耀眼奪目。脊吻為雙面雕飾,橫脊是兩龍兩鹿戲寶珠,豎脊為荷花連枝。殿內正中供奉三佛二弟子泥塑金裝像,妙相莊嚴,慈祥可敬。三佛均結跏跌坐于金剛座上,同高2.7米,寬1.7米,座高1.45米,寬2.2米,北光同為木雕縷孔火焰紋,高3.7米,寬2.9米。中為釋迦牟尼佛,手托金缽,左為藥師琉璃光佛,手掛充璃寶,右為阿彌彌佛,雙手捧金臺,二弟子兩手合十,站于釋迦牟尼佛兩邊,高2.7米,年長者為迦葉尊者,年輕的為阿難尊者。殿內東西壁各供奉九尊泥塑羅漢像,同高1.75米,姿態各異,栩栩如生。他們是釋迦牟尼佛的優秀大弟子,均有拿手看家本領,修習善行。殿后兩側須彌座上有文殊菩薩坐雄獅和普賢菩薩白角之泥塑像,菩薩高2米,雄獅、白象各長1.95米。在三佛背后站立著觀音菩薩,高2.4米,由緬甸漢白玉雕成。善財童子和龍女為泥塑,高21米,底層寬16.6米,進深20米。除藏有大量經書外,還分層安置由緬甸贈送的漢白玉佛、菩薩像。
大像山永明寺創建于何時,沒有確切歷史記載,1992年重建,是佛、法、僧三寶的常住處,又是甘谷一帶佛教徒修行的地方,也是游覽勝地。
千佛洞
千佛洞開鑿在峻險崖壁上,僅有一個小巧洞窟供人出入。入洞,迎面一尊笑容可掬的彌勒大佛安坐。游經此處的人,必先叩拜,然后伸手在彌勒佛渾圓的肚皮上摸一摸,以求笑口常開。
往里走是一大石殿。正中有眾佛。有安坐如磐石,有長臥如橫云,有默立,有輕身飛度,有訴,有誦,有含笑不露,皆為慈眉善目,姿態迥異,氣象萬千。四壁多繪佛傳、因緣和本生故事。佛龕前香火極盛。每有游人香客跪于-上膜拜時,一旁年長的僧人就敲出清越的缽聲來,使人不禁心安神寧。再往里走,拐過幾個石鑿甬道,閃現在眼前的又是另一番景象。此處正是十殿閻王的閻羅殿。順著洞門兩側,分別站立著牛頭、馬面、黑白、無常四位兇神惡煞的鬼卒,叫人不寒而栗。洞窟的四壁上彩繪著冥界地府的各種刑法,殘忍之極。
伏羲廟
大像山伏羲廟,明萬歷時建,處大像山山麓。清葉芝等乾隆《伏羌縣志·建置》云: 伏羲廟,前萬歷年建。在大像山足。民國《甘肅鄉土? ??稿·甘肅省之重要都市名勝古跡》大假山伏羲 廟條云: 山在甘谷西南五里,峭壁如削,危然挺立。高約二百尺、相傳伏羲為甘谷人。生長于此山溝之內,明萬歷年間建廟于山麓以祀之。 清代,廟移上大像山,在大佛窟側建太昊宮,專祀伏羲。而原處縣西五里鋪的“羲皇故里”石碑現今也被移上大像山。前清進士、翰林院編修王海涵曾為太昊宮撰二長聯:
一
從一畫開天,說什么蟲書鳥篆,梵高佛經,到卦臺前齊俯首;
繼三皇立極,看后來帝升王降,商質周文,于史冊上見傳心。
二
紹皇開泰運,厥后又石子訪道,伯約懷忠,問化育根源,發蒙在炎黃顓嚳而上;
望天動幽情,其下則煙火成鄰,桑榆布蔭、幸邃初風景。復睹于金戈瓦礫之余。
文昌閣
甘谷縣內文昌閣有多處,但大像山文昌閣規模最大。沿大像山寺小道拾級慢步而止,約三百余步,即為文昌閣。文昌閣建筑面積為182.9平方米,總面積為260.9平方米。閣門前有石階二十四臺,門首有磚雕陽刻篆字“孝友門”三字,兩邊“閣凌碧字迎朝爽,門對朱山映晚霞”磚刻隸書楹聯,系清末民國初本縣名士宋延楨手筆.門右側立有虎皮照壁,南向,壁上嵌有今人魏學文(書名雨 )隸書“落霞巖”三字,字體清秀柔和。文昌樓樓矗于院內,為重檐門柱六角亭式0,分上下兩層,磚木結構。上層檐下繪棟畫壁,其圖案富于寫實。下層檐前回廊壁間有書畫五幅。其中竹與蘭草為天水名字何曉峰所畫;別有本縣書法家武克雄草書:“山頭禪室掛僧衣,窗外無缺溪水鳥飛。黃昏半在下山路,卻聽泉聲戀翠微”。魏學文隸書《蘭亭序》;另一幅“喜鵲鬧梅”為禮縣文化館干部馬 所畫。樓頂作六脊攢尖式,有鴟甍。0高10.米,占地33.5平方米,樓座為磚砌筑的須彌座。樓上舊有泥塑文昌帝君像和清代邑人王權寫的長聯:“帝坐面三峰,恰在此時鄂騫石鼓,鴻翥緹群,檐前便是重霄路,星池涵萬象,看氣潤珠躔,渾聯壁府,榜下頻出五色云”。樓下有1944年新塑的文昌帝
文昌閣始建于是末,早期僅有樓、東亭、從北至西南的走廊和院中兩棵古柏。清同治二年節(1863)回民反清時,樓閣一時盡毀?,F閣院東南角的一棵古柏為當年被燒去半面皮而幸存下來的。清代光緒年間重建樓閣和東南廈房,其內墻壁嵌有光緒二十八年(1902)邑人王權撰《大像山文昌閣創立文社碑記》。民國十五年(1926)又增修南廂房,為卷棚頂,磚木結構,分上下兩層,底層為地藏室,上層為僧房,后墻左右皆有望窗。門兩邊有木刻聯,為民國時縣內名人宋延楨題,其子宋梓篆聯:“樓構數椽竄膝易,窗開三面會心多”。內耳房門額有籀字“共星軒”、“通帝座”,中央佛閣中所奉木雕“西方三圣”(中為阿彌陀佛、左為觀世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立像)。文昌閣整個建筑以四合式封閉院落為布局,東亭、北廊、西宇皆有望窗,可任意瞰視渭川風光。出后門額首籀“積上臺”三字,并通甬道。
財神殿
對聯:
只有幾文錢,你也求他也求給誰是好
不作什么事,朝來拜夕來拜叫我為難
關圣殿
關圣殿在半山腰,院中有墨綠、粗壯如蓋的古柏,煙火繚繚的塔樓。年長的香客正在大殿神龕前伏地長拜,算卦老漢默然坐在小馬扎上,曬著暖烘烘的太陽。此刻,時間像吹過山野的風一樣緩慢柔長。只有白鴿間歇地停落在檐角,咕咕悠閑地叫著,霎時又縱身飛躍,幾個翻飛已沒入了山澗。站在殿外對著川地的柵欄前,遠處的甘谷城一覽無余。這座隆起在渭河谷地上的城郭,襯在瓦藍的天野下,被冬 日烘烤得無比耀眼。再遠處是廣袤的黃土高原,那些橙黃的邊緣像一條蠕動的毛線系住這修長的川地。但渭河不論粗細,在那平坦的川地上由著性兒流淌著,日夜不息。
雙明洞
雙明洞,俗稱藥王洞,在大像窟之西,孫臏洞之上。沒階而上有一洞,穿洞可達殿窟。洞長16襖,門首行書“此山中”,人至此,情景交融,詩意、哲理、書法交融,妙趣橫生。
書法系本縣清代著名進土李則廣手筆??叱驏|北,原三壁置佛像。洞前夸砌堵墻,上有望窗兩個,如兩只眼睛,雙明洞由此得名??哂勺匀欢囱ǜ慕ǘ?,高約8米,深9米,寬17米,總面積172平方米。清代鞏建豐《伏羌縣志》載:“雙明洞,在大佛之西巔,有竊通明,最高險。鄉人鑿巖為龕,架木為閣,內則疏窗洞達。游人穿穴登眺,亦像山勝境也?!庇謸r葉應甲《優羌縣志》載:“……左側有雙明洞,前后相通……”由此可見,早時通往大像山峰,是沿雙明洞后閣道行往,雙明洞并為憩息之洞窟。鑿成佛窟的時間,亦應早于大像窟?,F在洞后冊腰直至大像窟窗前,閣道的痕跡還隱隱可見。洞下棧道,應為大像窟鑿成后才始修通。雙明洞亦是大像山最早鑿建之洞窟。
雙明洞窟內,原有泥像17尊,毀于“0”中,今存塑像為1994年按原樣重塑.正龕供奉華嚴三圣像.中為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于金剛座上,手施說法印,左為文殊菩薩游戲坐于雄獅背,右為普賢菩薩游戲坐于白像身,同安置在高4.7米,寬7米的佛閣內.三圣像齊高2.53米.左龕藥王殿外伸磚木結構建筑,硬山頂,飾吻,并掛欠匾,上題:甘肅省甘谷縣大像山藥王洞圣像揭幕紀念,中書“德高術妙潤澤普天,行方智圓千古永傳?!毕骂}:陜西耀縣藥王山博物館、中華約王山孫思邈研究社,1994年古4月28日。殿正中供奉藥王孫思邈,像高1.75米,斜坐猛虎身,右手拿捧藥盒。左手掌龍顎,給龍治病欲扎針之狀。右站藥童高1.2米,雙手捧藥盒。左右兩側分塑十大名醫,倉公、第仲景、皇甫謐、陶弘景,張介賓、扁鵲、華陀、王淑和、葛洪、李時珍。像皆坐式,同高1.3米,窟右三小龕內各塑單身像,從左至左:靈官坐于壇上,環眼下視,吹須怒發,右手向上高舉一鞭,左手執金磚,像高1.33米;馬三將軍騎黑驢,秀骨清相,玲瓏生動,通高0.8米,像塑于1980年;0為立像,高2米,手執法棍,雄分健威武。
窟前平臺外挑1.3米,長10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其上建木構抱廈一座,為歇山造,斜外挑角,獸吻飾頂。
雙明洞為大像山石窟早期鑿建禪窟群豐收了創先啟后的重要作用,如沒有這一自然窟的存在,就像難鑿建成大像窟及兩邊石窟。
睡佛窟
睡佛窟位于三星福、祿、壽洞東側。北向,平面長方形。前壁緊靠小禪窟右上角辟明窗。清代重塑蓮葉觀音像,以高度夸張手法,塑造了一尊寧靜善良而又悠然自得、半臥蓮葉之上的觀音菩薩。造像超越佛教規范,失履半臥。藝術家用泥巴塑造了一尊栩栩如生的勞動人民所敬仰的神尊。
甘肅省甘谷縣大象山景點游記 甘谷大象山游玩攻略
1. 甘谷大象山游玩攻略
大像山之得名,因山巔修鑿大佛像而來。
大像山自從以大佛聞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稱大像山。垍頭條萊
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歷史、典故后,根據釋迦牟尼“乘象入胎”的傳說,認為起名大象山更為確切。條萊垍頭
雖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義深遠。
從此大像山景正式命名為大象山了。頭條萊垍
1981年9月10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將大象山石窟正式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撥??钸M行維修。垍頭條萊
2. 去甘谷大象山
甘谷大象山,位于天水市甘谷縣境內距縣城五華里處。那里有一座正看如旗,橫看似龍的山巒拔地而起 ,舊名文旗,現名大象山 。山上松檜叢生,丁香溢彩,亭臺樓閣依山而建,雕棟畫廊綠樹掩映。山中懸崖間,峭壁上有大洞窟一個,洞內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據考證,甘谷塑佛造像可遠溯北魏,先后共經歷了四個朝代,三百多年。 大佛洞窟兩旁,依山附勢修有長長的走廊,如同一條腰帶。廊上窟龕相連,巍峨壯觀, 現存二十二個窟龕 ,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開大圓拱龕和設高壇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禪窟,這是大象山窟龕特殊之處,在全國也很罕見。 甘谷大佛為釋迦牟尼佛。大象山自從以大佛聞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稱大像山。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歷史、典故后,根據釋迦牟尼“乘象入胎”的傳說,認為起名大象山更為確切。雖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義深遠。 從此大像山景正式命名為大象山了。1981年9月10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將大象山石窟正式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撥??钸M行維修。 交通:大象山位于天水市甘谷縣。距離火車站有8公里。在車站有直達甘谷的汽車,也可乘火車直接從甘谷車站下車。
3. 甘谷大象山一日游
1、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位于甘肅省天水市,全景區包括麥積山石窟、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和一個古鎮街亭溫泉景區,總面積215平方公里,現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2、伏羲廟:中國西北地區著名古建筑群之一,原名太昊宮,? ??稱人宗廟,地址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西關伏羲路。一九六三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南郭寺:南郭寺,位于甘肅省天水市城南2公里山坳,占地5.7公頃。這里樹木蔥蘢,古柏參天,風景優美,鳥語花香,為天水的八景之一,譽名南山古柏”。建寺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為歷代詩人墨客覽勝之地。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于公元759年流寓秦州(今天水)時,寫下一百余首贊美詩。
4、玉泉觀:玉泉觀俗稱城北寺,又名崇寧寺,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城北天靖山腳下,于北緯34°22′—34°37 ′,東經105°31′ —105°48′ 之間。距離市中心廣場約1公里,北迤青山,南俯州城。海拔高度1230米。 因山上有一碧水瑩瑩、清甜透腦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諭梁公弼建寺時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
5、甘谷大象山:甘谷大像山,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城西南2.5公里秦嶺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腳石級而上至巔,總長1.5公里,占地面積約640畝,是古絲綢之路上甘肅東南部融石窟和古建為一體的重要文化遺存之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上松檜叢生,丁香溢彩,亭臺樓閣依山而建,雕棟畫廊綠樹掩映。山中懸崖間,峭壁上有大洞窟一個,洞內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
4. 甘谷大象山旅游攻略
大像山位于天水市甘谷縣城郊2公里,山巒正看如旗,橫看如龍,因山中懸崖間峭壁上有大洞窟一個,洞內有一石胎泥塑大佛而聞名。甘谷大佛石窟造像可遠溯至北魏。感覺非常不錯。
5. 甘谷大象山門票多少錢錢
十元一張,學生規定是半票,但好像售票員不會給你買的,因為,,,。
嘻嘻。
6. 甘谷大象山門票圖片
甘谷大像山,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城西南2.5公里秦嶺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腳石級而上至巔,總長1.5公里,占地面積約640畝,是古絲綢之路上甘肅東南部融石窟和古建為一體的重要文化遺存之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上松檜叢生,丁香溢彩,亭臺樓閣依山而建,雕棟畫廊綠樹掩映。山中懸崖間,峭壁上有大洞窟一個,洞內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
大像山石窟為甘谷八景之一的懸崖大象,大佛洞窟兩旁,依山附勢修有長長的走廊,如同一條腰帶。廊上窟龕相連,巍峨壯觀, 現存二十二個窟龕 ,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開大圓拱龕和設高壇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禪窟,這是大象山窟龕特殊之處,在全國也很罕見。
千佛洞開鑿在峻險崖壁上,僅有一個小巧洞窟供人出入。入洞,迎面一? ??笑容可掬的彌勒大佛安坐。游經此處的人,必先叩拜,然后伸手在彌勒佛渾圓的肚皮上摸一摸,以求笑口常開。
往里走是一大石殿。正中有眾佛。有安坐如磐石,有長臥如橫云,有默立,有輕身飛度,有訴,有誦,有含笑不露,皆為慈眉善目,姿態迥異,氣象萬千。四壁多繪佛傳、因緣和本生故事。佛龕前香火極盛。
再往里走,拐過幾個石鑿甬道,閃現在眼前的又是另一番景象。此處正是十殿閻王的閻羅殿。順著洞門兩側,分別站立著牛頭、馬面、黑白、無常四位兇神惡煞的鬼卒,叫人不寒而栗。洞窟的四壁上彩繪著冥界地府的各種刑法,殘忍之極
7. 甘谷大象山景點
海拔1516米
甘谷大象山因甘谷八景之一的懸崖大象而得名,海拔1516米,以其風景、石窟、古建筑及佛事活動
8. 甘谷大象山游玩攻略一日游
麥積山風景名勝區,街亭溫泉,伏羲廟,南郭寺,玉泉觀,縣區有甘谷大象山等,依次可以玩
9. 甘谷大象山游多長時間
尖山寺森林公園位于甘谷西南25千米的尖山之上,1995年1月被甘肅省林業廳命名為尖山寺省級森林公園。
蔡家寺位于渭河北岸的渭陽鄉蔡家寺村東。蔡家寺創建于元順帝至正年間。
大象山位于甘谷縣城西南2.5千米秦嶺西端的文旗山上。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門山位于甘谷縣城南,海拔1500米。
伏羲遺址地處甘谷縣城西南10千米的白家灣鄉古風臺村。
甘谷大佛高達20余米,開鑿在相對地面高度200米之上。
10. 甘谷大象山游玩攻略路線
大像山之得名,因山巔修鑿大佛像而來。甘谷大佛為釋迦牟尼佛。大像山自從以大佛聞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稱大像山。 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歷史、典故后,根據釋迦牟尼“乘象入胎”的傳說,認為起名大象山更為確切。雖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義深遠。從此大像山景正式命名為大象山了。1981年9月10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將大象山石窟正式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撥??钸M行維修。
11. 甘谷大象山游玩攻略圖
甘谷:大像山鎮印象
瀟湘晨報官方百家號
大像山鎮,是一個鎮,也是一座城,更是甘谷縣的政治中心,是甘谷的魂;看過風,觀過雨,見證過甘谷的滄海桑田,是甘谷的眼。
6000多年前,伏羲在這里開天明道,創立八卦,點燃了人類最早的文明圣火,是先民的家園,文明的搖籃。
2700多年前,秦人在這里厲兵秣馬,篳路藍縷 ,建立了華夏第一個縣,是歷史的切片,中國的從前。
2100多年前,兩漢在這里設州建府,置郡立縣,堪稱中國西部標幟,是隴上的坐標,文化的標本。
時光如流,蒼山如海。小城如夢,古鎮如歌。

一
古老的渭河,浩浩湯湯,一路從武山進入甘谷,沖過咽喉似的雞咀后,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然后又匆匆奔向緊鎖的渭水峪峽口,穿過麥積,直抵大海。然而,就在它舒氣楞神的瞬間,卻為甘谷留下一條肥沃的百里長川。兩岸田疇似景,煙村萬家,一派桃源盛景。
大像山鎮就坐落在這片風景如畫的渭水之南朱山之麓。 大像山鎮,因其境內有隴上名勝大像山而得名。大像山是歷史名山,人文圣山。山上的大佛,開鑿于北魏,彩妝于盛唐,是渭河流域唯一的一尊唐代大佛。山間的寺觀廟宇,鱗次櫛比,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檐牙高啄,廊腰縵回。儒家的領袖、釋家的佛陀、道家的神祈,都在這里傳經布道,教化人心。南朝的風,唐宋的雨,明清的韻,民國的雅都在這里流轉回蕩,沁養彌漫,把山下的大像山鎮輝映得神秘而典雅,莊重而尊貴。大像山是古鎮的底色,古鎮的背景。因而,2004年,城關鎮易名為大像山鎮,不僅僅只是一種叫法上的變化,更是一種歷史的傳承,人文的關懷,泛著時間的包漿、歷史的沉香和文化的墨香。
站立大佛腳下,憑欄而立,古城風光,盡收眼底。新筑的大像山公園,江南園林式風格,綠草如茵,花木扶蘇,拱橋如虹,亭閣玲瓏。一泓大象式人工湖,是山間的一聲佛號,亦是古城的一片肺葉,溫潤著孤獨的旅人,亦凈化著城中的風氣。城中的高樓,與日俱增,古鎮的身驅,突飛猛進。時光中的大像山鎮,像奔跑的少年,像拔節的禾苗,像東升的旭日,日新月異,蒸蒸日上。

穿過高大華麗 的樓宇,走進一條條或幽深、或淺淡的巷子,就走進了古鎮的內心深處。巷子是古鎮的書簽,亦是小城的葉脈。古鎮所有的斑斕故事,錦繡文章,全都藏在這些讓人牽腸掛肚的百轉柔腸里。那些叫學巷、中巷、水門巷、橋梓巷的古巷,住過尋常的百姓人家,亦住過前朝的進士翰林,秀才舉人,至今依然沉醉在時光的風煙中。在一些易感的黃昏,牽著夕陽的裙裾,漫步于古巷,凝望那些厚重的木門、高曠的屋脊,會讓人懷想不已、情思綿綿。哪一塊是唐宋的磚,哪一片是明清的瓦,哪一扇木門后收藏著關西師表鞏建豐的人生故事?哪一對門框上又緊貼過曠世奇才李則廣的錦繡楹聯?沒有巷子的古鎮沒有歷史,就像沒有巷子的人生沒有風景。巷子是古鎮的根。
小巷深深,長街悠悠。古城的街頭巷尾,一定擺放著地方風物和特色小吃。那些石磨碾制的甘谷辣子面,古樸舒適的甘谷麻涼鞋,蔣老五的花椒,康家坪的蘋果,禮辛的黑梨,磐安的韭菜,無不體現著甘谷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溫良的自然環境。那些酥脆黃亮的油煎洋芋,滑爽可口的涼粉釀皮,以及王月亮的酥圈圈,老黃家的甜醅兒,劉家莊的油餅子,至今傳承著古老的手藝,溫暖著古城的心懷。晨曦初露的早晨,喝一盅又濃又釅的罐罐茶,神清氣爽鄉愁縈心;炎炎夏日的午后,吃一碗清香可口的漿水面,唇齒留香,鄉情暖心。舌尖上的古鎮,不只是一道道美食,更多的是一種歷史的記憶、人文的情懷。
古鎮不能沒有花?;ǘ涫谴蟮氐难劬?,是自然的尤物。從漢時起,就在古冀盛開的“花中皇后”月季,在經歷了千百年的風雨洗禮后,至今依然盛開在古鎮的小橋流水邊、街道公園里,或一枝獨秀,千嬌百媚;或一叢怒起,沉魚落雁;或獨占一方,姹紫嫣紅。著名詩人袁第銳曾動情賦詩:蓓蕾初綻,嬌紅欲滴,了卻春風一度。盤根錯節待從頭,倩誰問,明朝何處?前程似錦,韶華勝故,莫問冀城歸路。迢迢此去幾多時,料應是,相思無數。月季是古鎮的秀眉,古鎮的紅唇,寫滿相思無數,歌遍鄉愁萬里。
鮮花搖曳的古鎮,是歷史雕刻的一幅畫,是歲月滴下的一滴淚,是罐罐茶的愁,是漿水面的情,是渭河里的一碗湯,是大像山上的一尊佛。
鄉愁縈懷,夢里故鄉,大像山鎮。

二
往事越千年。
長長的渭河,擦過古城的邊緣,悠悠地流淌在歷史的長廊里,波光粼粼。每一道起伏的波紋,都是時間的年輪,古鎮的記憶。
大像山鎮,地處渭河中游,扼控秦隴咽喉,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鼓角不絕于耳,刀光目不暇接。古鎮見證過不同時期的戰爭。秦人的戰馬? ??這里嘶鳴,隗囂的箭簇在這里鳴響,三國的戰火在這里燃燒,吐蕃的狼煙在這里升騰,金人的鐵蹄在這里橫掃,民國時的軍閥在這里混戰,及至中國工農紅軍五次經過這里,灑下紅色種子,建立紅色政權……渭水悠悠,滿是歷史的波光;朱山茫茫,盡是古鎮的記憶。

我站在大像山鎮的邊緣,望著古老的渭河,穿過蒼茫的時光,尋找古鎮的源頭。悠悠渭河,從鳥鼠山流來,流過朱圉山,駐足在幽靜的毛家坪。這里是西來秦人最早落腳的地方,也是秦人揮師東進前的大本營。公元前688年,年輕有為、意氣奮發的秦武公,策馬揚鞭,翻越隴阪,揮鞭朱圉,一舉蕩平了長期盤踞在這里的冀戎部族,并在這里設置了華夏第一個以政權管理為形式的縣:冀縣?!妒酚洝で乇炯o》記載:“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縣之?!比A夏第一縣由此誕生。書寫了我國政治制度史上光輝的一頁,成為秦武公一生中最為后世稱道的功業偉舉。那么,標志華夏第一縣的縣址又在那里呢?古鎮最初是從那里出發的呢?2014年底,國家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歷時兩年,終于撥開歷史的重重迷霧,找到了2700年前的縣城所在地,甘谷毛家坪。它與今天的大像山鎮一脈相承,同處渭水之濱、朱山之下,直線距離僅25公里。而那里出土的子車戈銘文,又無言地透露了當時冀縣最高行政長官的身世:穆公重臣、先秦貴族子車氏。也就是說古冀縣的第一任縣長是子車家族的某一位族長。如今,子車姓氏像華夏第一縣的縣治一樣,湮滅在了時光深處,不為人們所知。但“黃鳥悲鳴”的文學意象流傳了下來,“縣”這一極具生命力的政治管理體制延續了下來,至今仍活力無限,生機盎然。
然而,古鎮真正的興盛和繁華始于西漢。這個距西漢國都長安僅400多公里的隴上重鎮,在兩漢長達400多年的歷史中,地位顯赫,聲名海內,不但是冀縣縣治,而且是天水郡治、漢陽郡治,更是涼州州治,管轄范圍東至長安附近的三輔,西到西域地區,幾乎包括了現在的整個大西北?!叭巍焙弦坏幕突褪⒕?,讓冀縣成為當時中國西部真正的標志和旗幟。漢末著名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在遙望中國西部時,首先想到的是漢陽、是甘谷。當他面對朝政腐敗,山河破碎,漢陽衰落時,不禁感慨長嘯: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阪長,側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贈我貂襜褕,何以報之明月珠。路遠莫致倚踟躕,何為懷憂心煩紆。

風吹渭河,嘩嘩地翻動歷史的書頁。公元前114年,漢武帝劉徹以政治家的戰略眼光,首先在這里設置天水郡,把古冀的歷史地位提升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西漢末年,盤踞隴右多年的隗囂,又在這里自稱西伯,建都于冀,得隴望蜀,欲為天子。一時多少豪杰,走馬古冀,兵戈相向,血雨腥風。東漢時,漢明帝劉莊改稱天水郡為漢陽郡。公元168年,漢靈帝劉宏又將涼州刺史部治從隴? ?冀。今日的甘谷大像山鎮,成為州、郡、縣三級政權所在地,歷史地位空前提高。那時的冀城,氣度莊嚴,熱鬧繁華。一道道書寫在竹簡上的政令,從這里發出,一匹匹馱載著秋風的戰馬,在這里奔騰。悠揚的駝鈴,溫柔的絲綢,來往的商旅,璀璨的佛光,在這里竟相爭輝。但隨著東漢的覆滅,古鎮日趨衰敗。邑人田駿豐在《伏羌修城記》一文中寫道:代宗廣德元年以后,沒于吐蕃,歷五代,至宋太祖建隆初,其中不屬中國者一百九十九年。建隆三年,置伏羌寨,熙寧三年,升為伏羌城,金仍之,直至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始升置伏羌縣,中間不復置縣者五百十四年,明清因之,以迄于今。民國時期的古鎮飽受軍閥混戰之苦,屢遭匪患。1929年1 月1日,國民黨內政部改伏羌縣為甘谷縣。
千年古鎮,起起落落,是斑斕歷史的一道景,多難民族的一個痛,黃土隴中的一個愁。
月在讀天,風在讀地,我在讀古鎮。

三
幽深說歷史,斑駁寫古鎮。在深邃幽靜的古鎮文化長廊里,站立著一位位春風般溫暖的古鎮賢達、文化學人,他們是古鎮的靈魂,古鎮的命脈。
伏羲,一位被世人尊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圣人,他畫八卦,造書契,結網罟,開天明道,肇啟文明,點燃了人類文明的第一盞圣火,從此,人們擺脫了洪荒蒙昧的漫漫長夜,步入了鳥語花香的文明時代,他對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這位中華人文始祖,就出生在甘谷縣城南不遠處的古風臺,那里至今還存留著一個個叫“伏羲筆”、“伏羲洞”、“伏羲手臂”的古老地名,使用著從伏羲時代流傳下來的八卦雞籠、八卦灶臺等古老物件,傳唱著“甭看冀縣地方碎,伏羲皇帝頭一輩,桑葉兒衣裳臉上黑,伏羲爺生在古風臺”的古老歌謠,讓你感受到有一種古老,叫莊嚴,有一種力量,叫文化。

孔子,字仲尼,儒家思想杰出的代表,一位影響了中國數千年文化的哲人。有人這樣評價孔子:“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痹诳鬃訝N若星辰的三千弟子中,有七十二位佼佼者,其中有一位就是來自甘谷縣石家臺子的石作蜀。石作蜀,字子明,號卓子。冀(今甘谷縣)人。生于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史書上說他“自幼好學,聞孔子聚徒講學,跋涉萬里,就學孔門。從刪述,受詩書,終為孔子弟子中‘受業身通者七十七之一’。學成返鄉,宣傳儒家學說,傳播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風俗。自此三隴一帶文教大興,人文蔚起,風范遺澤,后世景仰?!比缃襁@位“能傍尼山拜日月”的石作子,依然站立在花木蔥蘢的甘谷縣大十字廣場,默默地啟迪后學,鼓舞來者。
一代謀圣諸葛亮,運籌帷幄,算無遺策,是智慧的神話。他一生縱橫沙場,閱人無數,更以善于識人用人而為后世稱道。公元228年春,當他駕著北伐的戰車,來到冀縣時,欣喜若狂地發現了一位智勇雙全的托國之士,這個人就是生于甘谷、長于甘谷的“涼州上士”姜維。姜維從此登上了三國的歷史舞臺,成為后三國時代一顆耀眼的明星。然而,世人常常津津 樂道的只是他蓋世的武功和卓越的軍事才華,卻忽略了他同樣出色的文學才華。其實,他還是一位真正的文學家,他的文章簡潔質樸,凝練精致,記述人物,宛若親臨,文風影響著當時魏晉乃至后世文壇,在魏晉文學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徐公持在《魏晉文學史》中說“如姜維《蒲元別傳》,上承劉向,下啟魏晉,于志人小說領域別開生面?!贝送?,他還是一位操琴度曲的行家里手。左思《三都賦》中說,“庭扣鐘磬,堂撫琴瑟。匪葛匪姜,疇能是恤?”就是說當時除了諸葛亮、姜維,沒有人配稱琴曲上的行家!

產生于隋,確立于唐,發展于宋,完善于明清的科舉制,是我國古代重要的選官制度,延續了1300多年,對我國的政治、社會、文化各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據統計,科舉以來,從伏羌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走出貢生404人,舉人140人(武舉55人),進士30人(武進士6人)。為雍正皇帝講授過“明心至善章”、給少年乾隆當過老師、人稱關西師表的鞏建豐,被左宗棠譽為“學問人品當代罕有,而吏治尤為陜甘第一”的“隴右讀書人”王權,近、當代著名愛國人士、辛亥老人魏紹武,參加過“西安事變”的中共地下黨人原燁,享譽海內的著名書法家魏學文、武克雄、王金慎,一位又一位古冀的優秀兒女,把大像山鎮裝點得古樸典雅,莊重大氣。千年古鎮,因人而文,因文而興。
歷史被渭河的水淘洗,又被朱山的風翻篇。被千年風雨浸潤過的大像山鎮,是一壺陳年的老酒,是一曲古老的歌謠,是一篇接一篇的故事,故事不斷,古鎮不老。(文/王琪)

【來源:新天水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甘谷大象山門票多少錢
一、甘谷大象山門票多少錢
平常日子10元
二、象山松蘭山門票價格
外地人10元,說象山方言的本地人5元,晚8點半后免票,團購海景大酒店268元的也可以免票(五一不能使用)
三、象山松蘭山作息時間,晚上要多少門票
在綠葉大廈對面,左邊有直接到松蘭山的車,車票5元左右,門票好像是15元吧
夏天去最好 人比較多
四、臺北象山怎么走
搭乘臺北捷運信義線到象山站,接著按照說明指示或詢問站方人員就不難到了。
五、從龍眼路口怎樣去虎門南柵象山公園?南柵象山公園門票多少錢?餓~~~~只是想進去游泳而已~~~~
進去不要錢的,象山公園不需要門票的。就是游泳要錢。1.4米以下身高10元、1.4米以上15元。從龍眼的話應該沒有直達象山公園的車,可以坐車要廈邊路口,再從廈邊路口坐306路車,坐到象山公園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