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平縣烈士陵園坐落在安平縣城內,中心路中段路東,占地面積65畝,內有建筑物九處,建筑面積1578平方米,西大門有呂正操同志于1985年親筆題寫的“安平縣烈士陵園”七個大字,園內青松翠柏成行,各種樹木15000余株,1994年被命名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5年被省民政廳授予“烈士紀念建筑物管理先進單位”,96年至今多年被評為“市級文明單位”、“市級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市級未成年人教育基地”。
安平縣烈士陵園有干部職工24名,所長兼書記1名,副所長2名。烈士陵園始建于1945年,占地2.7畝,由于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被毀,1970年縣政府撥出專項資金遷建于此,后又多次進行擴建?,F烈士陵園整體布局為座北朝南,最前面為革命烈士紀念碑廣場,廣場上聳立著高達18米的紅色大理石紀念碑,正文為“為國犧牲永垂不朽”;后面左右側各建一個仿古紀念亭;紀念碑正北為烈士紀念室,建筑面積為1080平方米;內分陳列室和展覽室,陳列烈士遺物、遺像共64件,圖片105幅,展牌面積1500多平方米。
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犧牲的烈士及被敵殺害的村干部、革命群眾共3200多人。每年有大批的黨政軍干部及各界群眾和青少年前來瞻仰和憑吊的達5萬余人。另外,陵園管理所與學校機關共同組織成人宣誓、集體入黨入團、老八路報告會各種教育活動共20多次,受教育者達4萬余人。
李亞聲等42名分散安葬的烈士集中遷入縣烈士陵園安葬
12月29日,谷城縣舉行首批散葬烈士集中遷葬儀式,將該縣早期縣委領導人李亞聲等42名分散安葬的烈士集中遷入縣烈士陵園安葬,進行統一保護管理和紀念瞻仰??h領導馮曉濮、張陽、段寒凝及駐谷解放軍、武警官兵,縣直有關單位負責人,烈士親屬、功勛模范退役軍人代表等參加集中安葬儀式。
青山有幸埋忠骨,碧水無弦頌英魂。青松翠柏掩映之中,鮮花簇擁下的烈士公墓顯得格外莊嚴、肅穆。奏唱國歌、誦讀祭文、敬獻鮮花……上午10時,伴隨著深沉低婉的《思念曲》,禮兵緩步護送烈士棺槨至烈士碑前,放置于靈臺上。全體人員向烈士棺槨默哀,三鞠躬表達深切哀思和無限敬仰之情。隨后,烈士棺槨被移至安葬區。
谷城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馮曉濮致祭文,他說,谷城是一片紅色沃土,賀龍元帥、陶鑄等革命家曾在谷城戰斗和生活過,辛亥革命首義三烈士之一楊洪勝、“兩彈一星”元勛任新民等誕生于此。
李亞聲是此次遷葬烈士之一,革命戰爭年代,李亞聲烈士曾把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運動火種播撒在谷城這片廣袤大地上。 當天,李亞聲烈士的孫女李健楠女士攜家人從四川、廣東、谷城等地專程趕來參加集中遷葬儀式。
李亞聲烈士的孫女李健楠激動地說:“這次能夠回到我爺爺工作和戰斗的地方,非常激動,感謝谷城縣委、縣政府,感謝黨對我們烈士后代的關懷!讓我爺爺犧牲了這么多年以后,有一個大家緬懷瞻仰的地方,作為烈士家屬非常感謝!”
站在叔叔陳炳良烈士的墓前,來自江西省定南縣的謝春赟禁不住淚流滿面。
陳炳良烈士親屬謝春赟感激地說:“我的叔叔陳炳良在1969年犧牲之后,一直沒有下落,收到谷城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發來的邀請函,我們心情非常激動,坐了兩天兩夜的火車,來到活動現場?!?/p>
陳炳良烈士是在1969年參加建設襄渝鐵路時犧牲的。多年以來,家人一直沒有放棄尋找他的消息。此次集中遷葬,終于圓了一家人的心愿。
陳炳良烈士親屬謝春赟表示:“叔叔的這種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們,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們將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p>
谷城縣各地現有散葬烈士墓102座,烈士紀念設施17處。此次共對42名烈士墓進行集中遷移安葬,按照“應遷盡遷、集中管護”的原則,將對集中遷入烈士陵園的烈士墓進行統一保護管理,確保把紅色傳統發揚好,紅色基因傳承好。
“今天我們將零散烈士墓統一遷移安葬到烈士陵園,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護,同時也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緬懷瞻仰需要,進一步弘揚英烈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在全社會樹立尊崇英雄、學習先烈的良好風尚?!瘪T曉濮說。
責編:陳 淵 | 編輯:王 晶
記者:琚曉青 呂 濤 周 龍 見習記者:王譯民
郵箱:gcgcy@163.com
出品:谷城縣融媒體中心
★刊用今日谷城原創稿件,務經書面授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p>
? 全市高中,最新評價!有你學校沒……
? @谷城人,12月31日起,暫停辦理!
平江縣烈士陵園碑記
古羅故地,壯哉平江!
平江其山,自古兵家必爭之地;汨源其水,曾為碧血混淌之江。斯山斯水孕育人民,崇文尚武,愛國衛疆。辛亥伊始,軍閥拉鋸,生靈涂炭,民怨沸揚。先后二十多萬志士投身革命,奮發蹈厲,奔赴疆場。秋收暴動,反霸除惡;三月撲城,挫敵漢昌;平江起義,威揚九域;蘇區反“剿”,赤幟高張;攻占長沙,興師大捷;嘉義慘案,禍起蕭墻;抗日救亡,浴血悲壯;南征北戰,蹈火赴湯;保家衛國,堅盾利劍;見義勇為,可泣可彰。在冊烈士達兩萬余眾,他們舍生取義,竭忠盡節。不愧為忠肝義膽,民族脊梁。
日月昭昭,英魂長在;春秋冉冉,萬世緬懷。公元一九五一年,于縣城中心修建烈士陵園,日久時新,有欠莊嚴。二OO三年,經國家批準立項,擇址鳳凰山吉地,整體規劃移遷?;I集數千萬資,精心設計重建。占地近四百畝,工程歷時六年。落座午山子向,陵合將軍福園,恭迎新故遺骸,英杰相息同安。背依連云,坐擁天岳,襟帶汨水,遠眺長天。紀念碑巍峨高聳,臺階雄渾偉岸,塋域松柏簇擁,陵圍氣氛肅然?;驶视⒘?,長眠于斯,鄉音親和,故土溫暖。時俯瞰新城,或放眼禹甸,驚嘆曾國破之山河,經后生重整如畫,夢始成真,時和景泰,強國矚目,富鄉如愿。不禁九泉含笑,英魂足慰矣!
游陵園,仰先烈,覽史實,觀陳展,吶喊猶雷,號角猶聞,碧血猶溫,忠骨猶暖。至心靈凈化,精神洗禮,明榮知恥,襟情豁然。以彰此浩然正氣,增進民族凝聚,激勵后人為中華之強盛,家鄉之富庶,前仆后繼,意志彌堅。
是為記。
(作者系長壽鎮人,縣政府助理調研員)
平江長壽籍方國安將軍夫婦骨灰安陵儀式在平江烈士陵園舉行
如果沒有平江
4月4日,我縣舉行方國安將軍夫婦骨灰安陵暨2019清明掃墓活動。老將軍、老首長、革命烈士后代,縣委常委、統戰部長張滿蘭,縣委辦、縣委宣傳部、縣委組織部、老干局、民政局、退伍軍人事務局相關負責人,烈士陵園管理所全體工作人員,以及明德小學少先隊員代表參加。
儀式上,張滿蘭、方國安將軍之子方建東等代表向烈士紀念碑敬獻花籃。全體人員向革命烈士、已故老將軍、老首長三鞠躬。隨后,少先隊員合唱《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
方國安將軍,1913年出生于平江縣長壽鎮,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工農革命軍,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歷經了土地革命戰爭、25000里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擔任第八十一師直屬隊總支書記,團政治委員;抗日戰爭時期擔任八路軍五師三四三旅六八六團政治處主任;解放戰爭時期擔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一師政治部主任,東北野戰軍第一縱隊后勤部政治委員。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南軍大第六分校政治委員,第二十五步兵學校政治委員,廣西軍區政治部主任,廣西軍區副政治委員、第二政治委員,廣東省軍區政治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2011年在北京病逝。
張滿蘭代表縣委縣政府和百多萬老區人民向革命先烈表達深切的懷念和崇高的敬意。她說,近年來,我縣經濟社會已進入全面提檔加速階段,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產業發展走勢強勁,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城鄉面貌煥然一新,人民群眾安居樂業,一個富裕、文明、幸福、秀美的新平江正在崛起。當前,我縣正在實現由貧困縣向經濟強縣的跨越,正在全面描繪一幅綠富雙贏新藍圖。崇高的使命催人奮進,宏偉的目標鼓舞人心,全縣人民一定會秉承先烈遺志,弘揚先烈精神,堅定信心,奮力拼搏,努力將腳下的這片紅色熱土建設得更具實力、更加富有,以慰先烈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