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水河遺址
遺址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宗務隆鄉白水村村東白水河岸邊。遺址面積約5O×50米,文化堆積厚20厘米。地面散有諾木洪文化加砂紅陶片。陶片較細碎,能看出器形的罐、盆等。在白水河村西,宗務隆鄉德令哈水泥廠東也有一處相同的遺址。系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運河里流水沖出大石龜 ,發現唐代白馬寺遺址
東昌府區朱老莊鄉境內有—座近千年歷史的“白馬寺”遺址,相傳是唐朝玄奘大師的弟子修建的,并在這里傳經布道。如今,遺址上散落的石窗等碎石構件,向世人訴說曾經的輝煌。旅游部門規劃,將重建千年白馬寺,再現當年廟會的繁華。
東昌府區朱老莊鄉的陳莊村和杭海村相鄰,京杭大運河的支流小運河(也叫新運河)從兩個村子中間流過。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個夏天,天氣干燥炎熱,小運河水位下降。一天,村民們發現河水中顯露出一個石龜?!翱隙ㄊ前遵R寺的石龜,應該弄上來?!贝謇镉幸娮R的老人說。白馬寺后人鄭慶崗從聊城城區趕回老家,和戰友張來明及眾鄉親一起下水把石龜身上和周圍的淤泥清理干凈,終于露出石龜的全貌。
“開始時用吊車往外吊,但當時的吊車很小,石龜太沉,弄不上岸?!编崙c崗的妻子路女士說,后來用鋼絲把石龜捆綁好,鋼絲的另一頭纏在一個大絞盤上?!颁摻z纏著大絞盤一圈圈地轉,石龜終于慢慢拉上岸來?!?/p>
同期被打撈上來的,還有一個石碑底座。
朱老莊鄉文化站站長宋金龍說,根據現存的碑文、史料記載,杭海村附近曾有一座興建于唐朝的白馬寺。相傳,白馬寺的開山祖師是玄奘大師的弟子,玄奘大師就是影視作品中的唐僧。
宋金龍說,這座唐朝白馬寺曾在明萬歷年間重修,清代末年漸漸衰敗。在東昌路開發區段東城辦事處廣付劉村村北的一座橋梁上,有三十多塊關于聊城古建筑的浮雕,其中一塊就記載了聊城唐代白馬寺?!鞍遵R寺位于聊城五鄉社,建于明清時期”,這里的建于明清時期,大概就是重修該寺廟記載的文字。民國和文革時期,白馬寺接連遭到損毀,寺院毀壞殆盡,難尋原貌,僅保留有殘破殿堂數間以及相關文物若干。
當年香火鼎盛的寺廟已經不見蹤影。東昌府區文管所所長任家斌說,現在杭海村東、陳莊村南是唐朝白馬寺遺址?,F存遺址南北長120多米,東西寬80多米。
遺址上種了樹,蓋上了房子,樹木間的空地上長滿了草。兩個村民在這里放羊。放羊的兩位大爺一個姓甄,一個姓秦,都70多歲了。
甄大爺說,解放前,每月初一、十五,白馬寺都會舉辦廟會,時間長了就成了白馬寺集?!?953年發大水,白馬寺救了周圍好幾個村子的村民?!卑遵R寺建在一個高崗上,當時村子里的水淹到人胸膛,白馬寺里卻沒有一點積水。周圍幾個村子的人都逃到白馬寺避過劫難。
遺址上有很多殘損的石碑,還有兩個大石龜。其中一塊明代石碑上刻著“白馬寺重修山門記”,落款是“明萬歷四十五年仲夏”,即公元1617年。宋金龍說,這證明這座寺院確實叫白馬寺,有記載的重修時間也是400年前的明朝了。
寺廟前還有一個千年古井。據推測,這座古井甚至比寺廟的修建還要早。
記者數了下,遺址上保存的有唐代、明代石碑6塊、石龜2尊、石窗2個,古井1眼等文物和遺跡。還有很多刻有精致花紋的青磚磚雕。聊城文物專家陳昆麟曾說,白馬寺遺址上的石窗山東省文物界都很少見。
宋金龍說,這些只是白馬寺現存文物當中的一部分,還有一些石制文物在新運河里沒打撈上來。關于白馬寺的詳細歷史記載,也就無從得知。
在白馬寺后人鄭慶崗家中,還保存著白馬寺歷代祖師的族譜、地契、醫用書籍、香案、坐椅、床凳及箱柜等遺物。
河北肅寧后白寺遺址發現二里頭及晚商遺存
▲ 晚商牛葬坑
▲ 二里頭鼓腹鬲(粗胎)
▲ 二里頭弧腹鬲(繩紋)
▲ 晚商卜骨
▲ 晚商鬲
速看!滄州新的文化旅游打卡新地標來了!
點分享
點點贊
點在看
走近昌平|大運河的源頭——白浮泉遺址
“京杭大運河”
是人類歷史上開鑿里程最長、
工程最大的人工運河
它與萬里長城一樣
被列為世界最宏偉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
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
一項偉大工程,是流動的文化,
也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今天就由大運河白浮泉
遺址管理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
走近 白浮泉。
白浮泉遺址—起源
元朝定都北京后,需要依靠運河,以水運的方式將南方的糧食運到北方,但是當時運河修到通州便戛然而止,此后只能陸運進京。
元世祖忽必烈像
車馬短缺且受氣候掣肘,不但成本高,而且遇到陰雨連綿的季節,人畜的疾病死亡和糧食霉爛非常嚴重,運輸效率極低。
京
杭
大
運
河
于是郭守敬便上奏,開鑿從通州到大都城內的新運河部分。白浮泉水本應徑直引向南下進入城區,但是途中有沙河、清河擋道,且河谷低下,泉水難以逾越低矮的河谷。于是郭守敬選取修造水渠迂回西折南轉,一路匯集百泉、虎眼泉、一畝泉、玉泉諸泉水,保證了充足的水量匯入甕山泊也就是今天的昆明湖。
然而熟悉北京的朋友都知道,北京三面環山,一面平原,西高東低,在當時看來白浮泉水的引水工程無異于逆流而上。然而經過當代地理學家的勘探測量,白浮泉引水選線十分科學,沿山麓繞行六十余里,而海拔高度緩緩下降不過數米,其精確程度令人拍案叫絕。從這里可以看出,郭守敬已經掌握了相當高超的地形測量技術。
郭守敬像
值得一提的是,白浮 甕山河一路上沿途設置若干“清水口”,平時用荊棘編籠裝入碎石封住河道,使水匯入白浮甕山河,當山洪爆發雨水過多時,就打開這些壩口,使洪水得以按照原有河道流出。這是鋼筋水泥時代之前的匠心獨運。郭守敬主持的元大都水脈整治,確立了此后數百年間城市引水和排水的基本格局。也不愧為中國水利史上的驚世杰作。
時至今日京密引水渠的許多段落與白浮甕山河的路線幾乎完全一致。侯仁之先生曾說,與歷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關者,首推白浮泉,由此可見白浮泉之歷史地位價值。
當年,引白浮泉水濟漕工程完成后,
其源頭處修建了九龍池。
到了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選址
昌平區天壽山修建皇陵,
擔心引水工程破壞了皇陵的風水,
便決定放棄從白浮泉引水。
故此,白浮甕山河逐漸淡出大眾視野。
但是經數百年傳承,
這里給大家提個小問題,
這兒為什么
成為“都”龍王廟?
白浮泉遺址—都龍王廟
都
龍
王
廟
我們看到現在龍王廟的正殿整體是 元代風格,可以看到前面的柱基,說明之前還有獻殿,也屬于元代建筑風格一種,就是供人祭祀之前沐浴更衣的,體現古人祭祀的虔誠之心。
為什么這里稱為都龍王廟,現在來揭曉——都龍王廟是北京歷史上唯一一座以“都”字冠名的敕建龍王廟,代表 “龍王泉祖之廟,為諸泉水之始”,彰顯此座龍王廟的級別最高。
一種解釋是人們認為這里的龍王最大;第二種解釋就是龍王廟規制大,是北京城北所有龍王廟的統領者。作為京北最靈驗的祈雨場所之一,功德及民,都龍王廟還曾經還有光緒皇帝御賜的匾額,由翰林院書寫的“祥徵時若”,意為吉祥征兆時常出現,徵:預兆跡象,若:選擇。
殿內供的是人面龍王、雷公、電母、風伯、雨神,大殿兩側的墻上繪有彩色壁畫,壁畫均是淡彩,由于在后期使用時墻壁被刷上了大白(墻壁刷白)導致壁畫被侵蝕,但是也得以順利保存至今,壁畫主要內容是一年大旱民間百姓到都龍王廟祈水求雨,龍王顯靈降雨的故事,這也是為數不多的描繪民間文化的壁畫。
而經數百年傳承,形成了特色的龍山廟會文化和祈雨習俗。每年農歷六月十三日,附近州縣的民眾還要在山門下的戲樓演戲三天,作為祭祀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
廟會這幾天,也是商販云集的時刻,吆喝叫賣的聲音此起彼伏,好不熱鬧。而寺內則是一副煙霧繚繞的樣子,鐘磬之聲不絕于耳,廟內信眾如織,人聲鼎沸、鑼鼓喧天,真的是熱鬧極了。
白浮泉遺址—現在及未來
在白浮泉為大運河服務的百年間,不僅使南來漕船經通惠河得以直泊京城,而且為京城人民提供了優質的水源和豐富的物質供應,極大降低了南貨進京的成本,也使北京從幾十萬人口,一躍成為上百萬人口的國際化大都市為城市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條件。
現在的白浮泉遺址已經對白浮泉九龍池進行整修,重現了“燕平八景”之一的“龍泉漱玉”景觀。未來將恢復龍山、鳳山歷史風貌,傳承歷史文脈。建設大運河源頭-白浮泉遺址公園,成為北京地區研究、展示、宣傳大運河文化帶的標志性公共文化設施。
待到重新開放之日
歡迎您到大運河白浮泉遺址
親眼見證白浮泉的歷史與發展!
撰稿人:張宇琪
愛上昌平編輯
圖片:墨竹、蔚平、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