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級旅游景區
導 游 巴里坤古民宅是清代康熙至乾隆古絲綢之路新北道鼎盛時期開始修建,嘉慶~民國末年之間陸續形成的巴里坤古民宅群落,與新疆“廟宇冠全疆”的巴里坤是同一時期的文化遺存,是中華漢文化建筑藝術在西域的集中體現。介 紹 巴里坤古民宅中最具典型的為榆樹巷王家院。
房屋所在地為南街榆樹巷5號,關于榆樹巷的來歷緣于宅院內的一棵榆樹,此榆樹呈傘狀,高十余米,已有一百三十四年的歷史,這條巷子就此得名為:榆樹巷。這所房屋為土木結構,原占地約十畝左右,當時建房用了三年時間,后因歷史原因,現僅占地二畝左右。此院興盛時,前后院共有四、五十人,一人統領共同生活,現已成為王氏后代祭祖和炎熱季節回鄉避暑之處。2002年被自治縣人民政府批準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宅共分5個展室,分別為祠堂、主室、書屋、帳房和廚房。
新疆哈密市
人文哈密之巴里坤古民宅
來源 / 哈密市委宣傳部
編輯 / 李佳勝
審核 / 田玉
巴里坤哈薩克民族風情園
巴里坤古城往北,一片碧綠的草湖里座落著頂頂白色氈房,這便是哈薩克民族風情園。
風情園自然天成,藍天、白云、綠地、白氈房渾然一體,美不勝收,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畫卷。7月的風情園涼風習習,是避暑休閑的絕佳勝地!沒過小腿的嫩草,一望無垠,綠波蕩漾,星星點點的野花競相開放;空氣中飄蕩著草香、奶香、肉香;身邊是甩著尾巴撒著歡兒的肥碩牛羊;遠處是皚皚雪山;頭頂是碧空如洗的藍天。閉上眼睛,敞開胸懷,滌蕩心靈,洗凈纖塵,與大自然來個大大的擁抱吧!心曠神怡,縱橫馳騁,你會忘記所有的煩惱,天地有多大,你的胸懷就有多寬廣!再看一看風情園里哈薩克民族風味雕塑,姑娘追、賽馬、叼羊,感受游牧民族的粗曠、豁達、豪邁!走在草原木棧道上看日出日落!尤其是草原上的日落美得讓你心醉!
風情園內的頂頂白色氈房,是哈薩克族的特有流動建筑。房高一般在六米左右,占地面積二三十平方米。四周是環形的氈墻,上面是圓形的屋頂。四壁有網狀的木桿搭成整個氈房的骨架,再用芨芨草制成的席子圍住,外包白氈,整個氈房不用一枚釘子。氈房內靠門的前半部分放物品、用具,后半部分住人和待客。氈房內四周是掛壁,地上是花氈,各種幔帳都是刺繡藝術品,使人賞心悅目,仿佛置身于藝術殿堂。牧區的哈薩克一年要搬十幾次家,除冬季外,其它三季都住氈房,這種氈房具有便于攜帶、堅固和輕便等優點,拆卸和安裝容易,一般兩個多小時即可搭建起來,很受牧民歡迎。
在哈薩克風情園內,有一頂號稱史上最大的氈房,直徑20米,高9米,面積約310平方米,能同時容納10桌客人。用料也是史無前例的,用220個支桿、500余平方米花氈、200余平方米芨芨草簾組建而成,從材料制作到搭建完成,耗時兩個月,參與制作的哈薩克能工巧匠有30余名。
哈薩克氈房有別于蒙古包。最直觀的區別,就是看建筑是圓形頂還是尖錐形頂,如果圓球形頂的就是蒙古包,而類似尖錐形的則是哈薩克氈房。整體來看,哈薩克氈房比蒙古包顯得要小巧,頂部要尖一些,而蒙古包下部是規整的圓柱型,上部是三角型。另外,哈薩克族人搭建氈房用的支桿是一頭彎的穹窿狀,他們將此彎頭綁在氈房的墻架上;而蒙古族人在搭建蒙古包時,用來支撐蒙古包圓形頂部的桿子兩頭都是直的,直接就搭架在墻架上,并且桿子數目要比哈薩克氈房用得多一些。此外,哈薩克氈房沒有窗戶,而蒙古包有窗戶。
看不夠的美景,吃不完的美食。炊煙裊繞,奶茶飄香。走進氈房,涼爽宜人,席地坐在漂亮的花氈上,一桌子哈薩克美食讓你垂涎欲滴,吃著啘里的看著盤里的!熱騰騰的奶茶,噴香的手抓肉,誘人的炒馬肉,大串的烤肉,香氣四溢的抓飯,醇香的馬奶酒,地道的老酸奶,撩得你的胃大快朵頤、回味無窮!
拿起繡花針,學著哈薩克繡女的樣子,穿針走線,繡出你的美好生活。在遼闊的草原上,跳一曲哈薩克的黑走馬,你就是一匹駿馬,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鷹,縱情馳騁。享受自然,融入自然,保護自然,自然教會你要有天地一樣寬廣的胸襟!
文:王玲飛 圖:達吾提
本文編輯:達吾提
巴里坤古城濃郁的哈薩克風情在這里地造天設的混為一體

巴里坤古城—由漢、滿兩城組成,包含哈薩克文化展館、蘭州灣子古遺址區、地藏寺—仙姑廟、蒲類大觀園、清代糧倉、古民宅和大河古城等。漢城建于清雍正9年,滿城建于清乾隆37年,距今已有200余年的歷史。漢滿兩城首尾銜接,登高俯視,蒼茫草地一碧如海。古城景區面積14平方千米,居住人口2萬人。景區旅游資源獨具特色,滄桑的古建筑、遼闊的草原風光、濃郁的哈薩克風情在這里地造天設的混為一體。

哈薩克民族文化展館哈薩克民族文化展館建筑面積為1120平方米,分四個展廳和兩個前廳?!拔淖謭D片展廳”里,通過上墻并擺設文字圖片、出版物、巴里坤地貌沙盤等,來比較全面地介紹哈薩克族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和自治縣成立50年來的發展情況;“民風習俗展廳”里,擺滿了民族樂器、手工藝品、生活用品、生產工具等300多種物品;“巴里坤資源產品展廳”里,擺設了動植物標本、工農業產品、礦物等地下地面資源500余種;

蘭州灣子古遺址蘭州灣子古遺址景區主要為大月氏王庭遺址,為青銅器時代文化遺存,距今有3000年的歷史,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6到7月, 蘭州灣子野玫瑰競相開放,香氣撲鼻,如臨仙境,在感受到神秘的遺址文化的同時可以領略自然風光的魅力。

地藏寺、仙姑廟地藏寺、仙姑廟是新疆境內保存最大、最為完整的廟宇群落。巴里坤廣建廟宇的歷史有近200年,出現了中國不多見,新疆罕見的廟宇群落?,F僅存的地藏寺是甘肅民勤客商捐資于嘉慶二年修建的,也稱民勤會館。地藏寺西鄰仙姑廟,仙姑廟又稱甘州會館,是甘肅張掖客商于嘉慶五年捐資修建。

蒲類大觀園蒲類大觀園在薈萃了漢文化、古游牧文化特點的基礎上展現了不同時期碑林碑刻、園林小品? ??廟宇、八大商戶、四大宅院、縣衙等微縮景觀以及匈奴、烏孫、大月氏游牧生活景象。大觀園分為三個文化區,分別為漢文化展示區、古代游牧文化展示區和現代哈薩克文化展示區,集中展示了巴里坤的各種文化。

清代糧倉清代糧倉,是1773年清政府撥專銀在巴里坤漢城南街修建的8座收儲屯田糧食的倉廒,為乾隆年間清政府的一個重要屯田基地。糧倉為土木結構,倉頂設通風樓,下鋪木質地板。每倉長6.5丈,寬3.4丈,高1.8丈,倉容6000京石,總倉容48萬京石。該倉隔寒防潮設施獨特,適宜儲糧,至今已23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