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

AA級旅游景區

曾侯乙墓是戰國早期,周王族諸侯國中曾國的國君曾侯乙的一座墓葬,位于湖北隨州城西兩公里的擂鼓墩東團坡上。曾侯乙墓呈“卜”字形,墓坑開鑿于紅礫巖中,為多邊形巖坑豎穴木槨墓。無墓道,南北向,墓坑南北長16.5米,東西寬21米,深13米,面積為220平方米。

中文名:曾侯乙墓

外文名:Tomb of Marquis Yi of Zeng

年代:戰國早期

所在地:中國湖北省隨州市

面積:220 m2

發掘年代:1978年

出土文物:曾侯乙編鐘、青銅尊盤、冰鑒等

門票價格:40元

開放時間:8:00-17:00

隨州曾侯乙墓景區 隨州曾侯乙墓景區圖片

1. 隨州曾侯乙墓景區圖片

是湖北的。原稱鄂菜,亦稱湖北菜。古稱荊菜,起源于江漢平原,這從屈原在《楚辭》的“招魂”、“大招”兩篇中,記載楚宮佳宴中有20多個楚地名食——為國內有文字記載最早的宮廷筵席菜單以及隨州曾侯乙墓中曾出土的一百多件春秋戰國時期飲食器具,可知鄂菜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時稱“楚菜”),經漢魏唐宋漸進發展,成熟于明清時期。

2. 隨州市曾侯乙墓遺址博物館

水之都商務會所是一家創建于2010年的商務酒店,共有客房120間,設備齊全、先進。

中文名

水之都商務會所

房間

120間

創建

2010年

服務

餐廳

介紹

水之都設備設施先進,配套齊全,有寬敞舒適的標準客房和豪華套房120間,配備大小會議室和中西餐廳、卡拉OK歌舞廳、健康中心、桑拿、按摩、美容美發、商務中心等項目配套

歷史

鼎新假日酒店是湖北鼎新工貿有限公司于2010年斥資5000余萬元創建(全稱:鼎新水之都假日酒店),酒店臨近隨州白云湖、白云公園、隨州博物館、曾侯乙墓等。

會所設施

酒店設備設施先進,配套齊全,有寬敞舒適的標準客房和豪華套房120間,配備大小會議室和中西餐廳、卡拉OK歌舞廳、健康中心、桑拿、按摩、美容美發、商務中心等項目配套。

客房房型房價

全部房型

商務單人間 房型說明:床型:小床;床面積:1.2*2;寬帶收費;80元/天; 加床價格: 能收看電視。

早餐情況 有早餐

豪華雙人間 房型說明:床型:雙床;床面積:1.25*2;寬帶收費;80元/天; 加床價格: 能收看電視。

早餐情況 有早餐

行政單人間 房型說明:床型:大床;床面積:1.65*2;寬帶收費;80元/天; 加床價格: 能收看電視。

早餐情況 有早餐

行政豪華間 房型說明:床型:大/雙;床面積:1.25*2/2*2;寬帶收費;80元/天; 加床價格: 能收看電視。

3. 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照片

1978年夏,考古工作者在隨國故都——隨州市郊的擂鼓墩發掘 了一座戰國早期的隨國國君墓葬——曾侯乙墓。所謂曾,就是曾國, 侯,就是諸侯國的國君,乙是他的名字,連起來講,曾侯乙墓就是曾國 國君乙的墳墓。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共有15404件,可分為青銅禮器、 樂器、兵器、車馬器、金器、玉器、漆木器、竹器八大類。這不僅展現了 鼎盛時期隨文化的輝煌成就,而且在諸多方面還代表著當時乃至世 界文化的最高水平。

4. 隨州曾侯乙墓景區圖片大全

隨州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就誕生在這里。隨州山川秀麗,大洪山、桐柏山、中華山、徐家河、封江等風景名勝旅游區享譽省內外。下面幾個景點都值得一玩:

1、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

2、隨州文化公園

3、田王寨景區

4、千年銀杏谷

5、隨州西游神話世界

6、隨州大洪山

7、隨州愽物館

8、曾侯乙墓

9、大洪山林泉生態園

10、云峰山萬畝茶園

5. 隨州曾侯乙墓開放時間

曾侯乙編鐘1978年出土于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年代為戰國早期。鐘架長7.48米、高2.65米。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鐘架上,上層為三組共19件鈕鐘、中下層五組共45件甬鐘,及一件楚惠王贈送給曾侯乙的镈鐘所組成。鐘及架、鉤上共有銘文3755字,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及樂律理論。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整套編鐘音域可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其音列是現今通行的C大調,能演奏五? ?、六聲或七聲音階的樂曲,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6. 隨州的曾侯乙墓

戰國曾侯乙編鐘是戰國早期曾國國君的一套大型禮樂重器,國家一級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現藏于湖北省博物館,為該館“鎮館之寶”。

戰國曾侯乙編鐘鐘架長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鐘架上,最大鐘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全套鐘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音列是現今通行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

曾侯乙編鐘高273厘米、寬335厘米,架長748厘米,最大者通高153.4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者通高20.4厘米,重2.4千克。鐘體總重2567公斤,加上鐘架(含掛鉤)銅質部分,合計4421.48千克。

曾侯乙編鐘的鐘架高大,由長短不同的兩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繪木梁兩端以蟠龍紋銅套加固,由6個佩劍武士形銅柱和8根圓柱承托,構成上、中、下三層。鐘架及掛鉤(含可以拆裝的構件)達246個。

此套編鐘共計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鐘架上:上層3組為鈕鐘,19件,立柱是圓木;中層3組為甬鐘,33件,分短枚、無枚、長枚三式;下層為兩組大型長枚甬鐘,12件,另有大镈鐘1件。中、下兩層的立柱,每層都為三個銅質佩劍武士。鐘架可以拆裝。鐘筍、鐘鉤、鐘體共有銘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內容有編號、銘記、標音及樂律。

7. 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發掘

作為先秦“禮樂文明”的最高成就,“曾侯乙編鐘”有何特別之處?

當鐘錘敲擊在“曾侯乙編鐘”上時,來自兩千多年前的美妙鐘聲,就會響徹于中華大地。當“宮、商、角、徵、羽”交織在一起時,嘹亮悅耳的鐘聲仿佛重現了,東周時期極具歷史韻味的古老樂章。

“編鐘”這種獨具歷史魅力的“中國聲音”,興起于周朝繁榮于春秋戰國直至秦漢時期?!熬庣姟彪m名為“鐘”但卻是一種古代樂器。所以很多古代典籍中,又會將其命名為“樂鐘”。即可以通過使用木槌敲擊,而使其發出樂音的“鐘”。

很多現代人都會認為“鐘”,是一種可以起到計時作用的物品。就算是寺廟中的“洪鐘”,其基本作用也是為了提醒僧眾,在不同時間做相應的事情。雖然寺廟中的大鐘也代表著某種儀式感,但卻無法撞擊出“悅耳”的“樂曲”。

而編鐘作為古代漢民族的重要“打擊樂器”之一,不僅可以靈活演奏,以“五音”為邊去基礎的樂曲,而且還被廣泛應用于比較隆重的場合??梢院敛豢鋸埖卣f“編鐘”,作為古人精神、文化,以及娛樂的重要構成元素。

對我國古代樂器以及音樂史發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時,“編鐘”作為古代貴族教育,“六藝”之一“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周朝“禮樂興邦”的歷史鑒證,在整個中國古代歷史發展史上,都占據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先秦“禮樂文明”的最高成就“曾侯乙編鐘”

1.“曾侯乙編鐘”的歷史淵源

“曾侯乙編鐘”出土于戰國早期,大型墓葬“曾侯乙墓”。所以考古學家又將其,稱為“戰國曾侯乙編鐘”。曾侯乙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一方諸侯。在“周天子分封天下諸侯”之時,其始祖被分封于當時中國南方,一個重要國邦“曾國”。

曾侯乙實為姬姓,氏曾名乙。從這個重要的歷史信息中可以得知,他應該是周朝王族后裔。據史料記載他的始祖是,周朝開國大將軍南宮適(括)。而曾侯乙則是承襲其祖先王爵之后,才做上了周王族 諸侯國中“曾國”國君。

作為南方重要國邦曾國的國君,曾侯乙的墓葬中的陪葬物品,不僅種類繁多、數量巨大,而且多為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霸钜揖庣姟本褪侵T多其陪葬品中,最具歷史價值的大型禮樂重器。

2.周朝大型禮樂重器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王朝,這個王朝從建立到覆滅,享國祚長達791年。西周與東周共傳國君32代37王??梢哉f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中,都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王朝之一。而且自古就有“中華禮儀自周始”的說法。

“中華禮儀自周始”絕對名副其實,因為周朝時期已經創作出了,一整套符合當時社會需求的禮儀制度。周朝人皆以“禮”為尊,可以說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無不依“禮”做人行事?!拔拿鞴艊?,禮儀之邦”的說法,其實也源于周朝時期的禮儀制度。

據傳西周杰出政治家、軍事家周公旦,曾作《周禮》又名《周官》一書,并且還曾“制禮作樂”,但實際上此書創作于兩漢之間。無論史實如何都可以證明,周朝是我國“禮樂制度”的起始朝代。

而后世人依據《周禮》而作的《儀禮》和《禮記》,也一起被后人稱為“三禮”。作為古代華夏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三禮”問世之后中國人,才開始過上了有“禮”可依的生活。而“禮樂制度”得到完善與發展之后,才出現了“編鐘”這種打擊樂器。

“編鐘”作為周朝時期的大型禮樂重器,往往都會在天子誕辰,祭祀祖先、將士凱旋以及“國喪”之時奏響。這充分說明了“編鐘”, 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禮儀象征作用。當然天子或者其他諸侯王也會在宴飲之時,欣賞歌舞以及“編鐘”奏樂。

3.古代打擊樂器“編鐘”

“曾侯乙編鐘”是目前考古界,發掘出來的品相、聲音皆佳的戰國編鐘之一。作為古代編鐘的杰出代表之作,這座在1978年6月出土的編鐘。不僅具備古代編鐘樂器的所有特性,而且也代表了戰國時期,青銅冶煉、鍛造技術的最高水平。

同時,作為古代大型打擊樂器中的“組合樂器”,“曾侯乙編鐘”的出土不僅,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意義,也彰顯出了中國先秦“禮樂文明”的最高成就。筆者認為這座戰國編鐘能夠重見天日,其實也預示了中國古代諸多領域的超高成就。

“曾侯乙編鐘”除了是考古、歷史、音樂等領域方面的重要發現;同時也對我國科技史學、冶煉鍛造技術史等領域,都產生了十分巨大的影響??梢院敛豢鋸埖恼f,自己“曾侯乙編鐘”出土,就讓全世界都聽到了來自先秦時期的美妙樂音。

4.何為“編鐘”

(1)編鐘制造工藝

相信很多人對編鐘的了解都比較局限,簡而言之就是編鐘就是一種古代的打擊樂器。事實上編鐘的制作過程非常復雜,而且制作編鐘的時候,所用到的工藝以及技術也比較龐雜。比如,編鐘上的“鐘”就是由青銅器制造。

西周時期青銅器冶煉和鍛造技術,實際上就已經達到了較高水平。這一點可以從商周“青銅器之王”,即“商代司母戊鼎”中獲得重要線索。這座青銅鼎的鍛造工藝,其實與“曾侯乙編鐘”中的“鐘”如出一轍。

無論是周朝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編鐘,其制作流程以及外形和功能基本一致。按照史料記載編鐘是由,若干個大小不同的“鐘”;按照一定順序有規則地懸掛于木質“鐘架”之上。而這種木質架子上會提前安裝一些配件,這樣才可以掛住編鐘。

(2)編鐘演奏技巧

一般可以分為兩層、三層或多層編鐘,這些編鐘按照不同的演奏需求,或者說依據“五音”的次序,有規律的懸掛在“鐘架”之上。然后演奏? ??時候會使用木槌,根據實際樂曲編排敲打編鐘。然后就會發出錯落有致的樂音了。

當然木槌的敲擊力度也會對音高產生很大影響,對于一些比較沉郁雄渾的樂曲,一般都會用力敲擊編鐘以達到相應效果。而演奏舒緩、悠揚的音樂時,則會輕擊編鐘以獲得更好的和諧音調。

筆者在這里需要提醒大家,由于年代不同編鐘的形狀,以及樣式和大小也不盡相同。而且每一座編鐘上的所有“鐘”上,其鐘身都繪有符合當時審美情趣的精美圖案。當然大多數圖案都以尊貴、顯赫的樣式為主。當然也會有一些代表音樂的神獸。

(3)“曾侯乙編鐘”形貌

“曾侯乙編鐘”以青銅鑄成,其上有數個大小不同的“扁圓鐘”。這種形狀的“樂鐘”有利于聲音擴散和共振。這些“扁圓鐘” 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被有規律的懸掛于巨大鐘架之上。在奏樂之時可以用丁字形木錘或長形木棒,根據奏樂需求分別敲打銅鐘。

這樣就可以發出高低不同、音色迥異的樂音。雖然現代人聽到這種樂音之后,并不認為是一種享受。但是清脆、悠揚、深遠的聲音響起之時,也依然會感受到來自兩千多年前的音樂洗禮。

這座戰國時期專為“曾國”國君,曾侯乙奏樂的編鐘。其實與西周時期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的編鐘大同小異。外形、排列次序、聲音等,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出入和差別。但是卻可以通過規模大小,以及銅鐘上面的圖案看到等級差別。

“曾侯乙編鐘”貴族教育“六藝”之“樂”

曾侯乙是戰國時期周王朝,南方諸侯國“曾國”的國君。他本人為姬姓氏曾名乙。所以作為周天子的同姓宗族,曾侯乙的血統以及地位都具有正統性。而他的封國也是周王朝正統的代表。

所以曾侯乙特別重視周朝,以“禮樂”治國的基本制度。尤其是對貴族教育中的,“六藝”之“樂”更是特別器重。而考古專家在“曾侯乙墓”中,發掘出來的“曾侯乙編鐘”和“曾侯乙編磬”等,戰國時期的大型禮樂重器。

更是某種程度上彰顯出了古人,所創造出來的輝煌燦爛的“禮樂文明”。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曾侯乙編鐘”是一種只有貴族,才能學習或欣賞的“禮樂”,而普通階層和底層勞動人民,根本沒有機會或資格享受“禮樂”的熏陶。

“曾侯乙編鐘”重要特征

“曾侯乙編鐘”可以說是我國,“禮樂制度”的一個重要歷史見證。自上個世紀70年代發掘出土之后,一直到現在也依然好飽含歷史神韻。這座具有戰國歷史價值的編鐘,高273厘米、寬335厘米,架長748厘米??梢哉f外形壯觀獨具神州風范。

最大的“銅鐘”通高153.4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的“銅鐘”通高20.4厘米,重2.4千克。這座編鐘的總重量為2567公斤,如果算上鐘架(含掛鉤)銅質部分,合計重量為4421.48千克。

“曾侯乙編鐘”的鐘架十分高大,外形看起來就像兩度直角交叉的墻面。同時,鐘架是由7根呈曲尺形的彩繪木梁支撐,每一根木梁的兩端都有蟠龍紋銅套加固。6個佩劍武士形銅柱以及和根圓柱承托,構成了上、中、下三層。整體看上去氣勢恢宏,頗具君王儀仗規模。

結 語

“曾侯乙編鐘”被發掘并公諸于世,不僅在中國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在世界考古界都名聲大噪。當專業人士用木槌敲擊這座編鐘之時,洪亮而又悠長的鐘聲響徹于天地之間,像極了從戰國傳播至現代的歷史回音。

為了實現與華夏先人們用音樂交流的目的,以及想要深入了解這座“曾侯乙編鐘”的制造技術。自1979年開始在國家文物局主持下,很多考古、歷史、文化、音樂以及制造業專家,都 參與到了“復制”“曾侯乙編鐘”的工作之中。

終于在1984年7月成功復制出,形狀、聲音接近“曾侯乙編鐘”90%以上的全套編鐘。這種創舉不僅是一種尊重歷史的重要表現,而且也是傳承歷史文化,以及重現“華夏之音”的創世之舉。

8. 湖北隨州曾侯墓

zēng hóu mù

“曾”的基本含義為指與自己中間隔兩代的親屬,如曾祖父;引申含義為謙詞,如曾臣。

在日常使用中,“曾”字多用作增加,如曾思。

“侯”的基本含義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如侯爵、侯門;引申含義為古代用作士大夫之間的尊稱。

在日常使用中,“侯”也常做名詞,表示箭靶,如侯弓。

9. 隨州曾侯乙墓景區圖片高清

曾侯乙編鐘不是周代的文物,它是戰國早期文物。

曾侯乙編鐘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

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隨州曾侯乙墓景點 隨州曾侯乙墓景點圖片

1. 隨州曾侯乙墓景點圖片

列舉幾個著名的可以彰顯青銅器的名字如下:

西周:《大盂鼎》、陜西淳化史家塬《五耳大鼎》(塬yuán)、《大克鼎》、《毛公鼎》、《利簋(guǐ)》、《大豐簋》、《胡簋》、《虢季子白盤(虢guó)》、《三年興壺》。

春秋:《王子午鼎》、《欒書缶》、《吳王夫差劍》、《曾仲游父方壺(曾中游父方壺)》、《立鶴方壺》。

戰國: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編鐘》、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尊盤》、湖北隨州曾侯乙墓《鑒缶》、山西渾源李峪村《鳥獸龍紋壺》、洛陽金村《錯金銀鑲嵌琉璃壺(已流到海外)》、河北平山中山王墓《錯金銀龍鳳方案》、河北平山《十五連盞燈》、湖北江陵《山字紋銅鏡》。

2. 隨州曾侯乙墓開放時間

隨州曾侯乙博物館不要門票。

曾侯乙博物館不要門票,若你需要請講解或者想看編鐘表演才需支付相應費用。

曾侯乙墓位于隨州城西北郊名叫“擂鼓墩”的崗丘坡地。擂鼓墩前有厥水、涢水交匯而過,視野開闊,后接九龍山脈,蜿蜒盤伏,地勢至高無上,區域獨尊,位處風水寶地。

3. 隨州曾侯乙墓景區

1978年隨州發掘出土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墓地下工程建了一層。

4. 隨州曾侯乙墓景點圖片介紹

中國現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套編鐘出土于湖南隨縣叫戰國曾侯乙編鐘。

戰國曾侯乙編鐘是戰國早期曾國國君的一套大型禮樂重器,國家一級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現藏于湖北省博物館,為該館“鎮館之寶”。

戰國曾侯乙編鐘鐘架長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鐘架上,最大鐘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它用渾鑄、分鑄法鑄成,采用了銅焊、鑄鑲、錯金等工藝技術,以及圓雕、浮雕、陰刻、髹漆彩繪等裝飾技法。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全套鐘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音列是現今通行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

5. 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發掘

歷史記載多依據歷史文獻,如著名的《史記》、《左傳》、《資治通鑒》等,也有依據考古出土文物而認定的歷史,如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的發掘驗證了古曾國的存在。

但文獻記載摻雜著主觀性因素的存在,考古出土又多出于學者的主觀臆測,因此我們所認知的歷史很難區分是否為真實存在的歷史。

6. 隨州曾侯乙墓景點圖片大全

因為出土的曾侯乙編鐘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

7. 隨縣曾侯乙墓

1、第一次奏響

1978年7月26日,經過保護處理后的編鐘及鐘架陸續運往武漢軍區71師禮堂,并連夜進行復原組裝。并對部分已損的編鐘掛鉤做了修理,缺損的臨時用鋼筋打造了幾件代用。

8月1日下午2時,曾侯乙編鐘原件演奏音樂會以《東方紅》為開篇,整場音樂會經歷了兩個多小時。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新華社的工作人員在現場進行了錄音錄像,隨后,這場音樂會的影像資料由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為傳播。

2、第二次奏響

1979年,新中國成立30周年國慶期間,湖北省博物館與中國歷史博物館在京聯合舉辦“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覽”,曾侯乙編鐘? ?件展出并現場演奏。

這是曾侯乙編鐘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離開湖北、離開湖北省博物館。

3、第三次奏響

1997年,為迎接香港回歸,著名作曲家譚盾創作大型交響樂《1997:天·地·人》,經中央特批,破例使用編鐘原件采音錄制。

當年3月的一個晚上,湖北省博物館編鐘廳內,來自湖北省博物館、武漢音樂學院、湖北省歌舞劇院的6名演奏家,在譚盾的指揮下,用曾侯乙編鐘原件完成了交響樂《1997:天·地·人》編鐘部分的演奏。

8. 隨州市曾侯乙墓遺址博物館

曾國,是周王(成王或康王)分封給周朝開國功臣南宮適(即南宮括)之子、周朝宗室曾諫的封國,周代姬姓諸侯國,史書稱為隨國。大約存在于西周成康時期至戰國末期。后世推測,立國之初的曾國是周王朝在江漢地域控制銅資源運輸的重要據點和遏制楚國等南蠻擴張的重要諸侯。按史書記載,春秋時期,曾國在楚國興起的過程中淪為盟國和楚國的保護國,吳王闔閭伐楚,攻破占領楚都城郢后,楚昭王逃到“曾”國,吳軍追來,楚昭王被曾國保護。戰國時期,曾國仍然保留獨立性,延續至戰國末期。

曾國不見于傳世文獻,由最新的隨州葉家山晚商西周墓地的研究發現,西周早期的曾國僅存于隨州的漂水流域,但隨著鄂國被周的消滅,曾國迅速擴展至漢北及河南新野一帶,成為替代鄂國的漢東第一大國。

綜合歷次考古發現來看:西周早期的有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兩周之際的有京山市蘇家壟文化遺址曾國墓地,春秋早期的有襄陽郭家廟擂鼓墩曾侯墓,戰國時期的有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還有隨州文峰塔發現的春秋時期的曾國,可以認定的確有一個曾國一脈相承。

從西周初期到戰國中期,跨越700多年的曾侯墓葬群,分布在河南省南陽市、湖北省隨州市、襄陽市、荊門市等地區,可窺見歷史上曾國(隨國)所控制的區域。

9. 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照片

戰國曾侯乙編鐘是戰國早期曾國國君的一套大型禮樂重器,國家一級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現藏于湖北省博物館,為該館“鎮館之寶”

曾侯乙墓(11)? 曾國君列之誤

曾國君列表(百度):

事實上,曾侯乙跟曾侯鉞(邑部的鉞)、曾穆侯(季怡戈的西宮)、曾伯宮父穆、曾伯文,都是同一個人,即文王第七子“西宮”郕叔武,又稱“曾侯乙”。

一、“曾伯文”簋:

1922年,隨州均川熊家老灣出土,現藏于湖北省博物館。

釋文:唯曾伯宮自作寶敦用,賜眉壽黃耇,其萬年子孫永保用享。

“宮”釋:室猶宮也,宮自其圍繞言之。象心之居中若宮。如五音之宮,居中央唱四方。若人心之居中,為軀體之綱。

此字為“宮”明矣?!霸畬m”釋為:曾國伯侯西宮。

二、曾伯宮父穆鬲

現藏于上海博物館。

釋文:唯曾伯宮甫穆西,用吉金自作寶尊鬲。

曾伯宮甫即曾國。

三、曾穆侯(謚號穆,見周王孫季怡戈,春秋早期人。)

銘文內容:

① “周王孫季怡孔藏元武元用戈”

② “穆侯之子,西宮之孫,曾大工(攻)尹,季怡之用?!?/p>

銘文①的“元武元用戈”釋為“原(郕)武原用戈”,指原郕叔武原來使用的戈。

銘文②的“西宮”指曾侯乙。從戈銘可以得出曾侯乙即郕叔武、即西宮。

四、曾侯鉞(見曾侯鉞簋,名鉞(邑部的鉞),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人。)

鉞的正確解是“郕”(成邑),即釋為曾侯郕,其所指為曾侯乙郕叔武。

五、曾侯乙

曾侯乙鼎及銘文,正解見本人之前發布的文章。曾侯乙即為郕叔武、西宮,他是西周所封“曾國”的第一代國君。

(備注:“曾侯乙墓”內容較多,將分篇介紹,要完整了解,請參閱上下篇章。)

中韩一区二区免费丝袜美女|好爽黄片不要啊簧片|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免费|女人自慰一级α女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