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 紹 在馬可河下游有一條溝叫“紅軍溝”。進溝不遠便看見前面的山腳下兀立著一塊高約五六米的長方形青色巨石,巨石正面光潔平整,上面寫有“北上響應全國抗日反蔣斗爭!安慶宣”十五個黑色大字,字體說不上優美流利,但剛勁有力,赫然醒目,是紅軍當年留下的遺跡。
青海德令哈
天門紅軍溝景點 天門紅軍溝景點介紹
1. 天門紅軍溝景點介紹
屬于荊州市張港鎮紅軍西路
2. 天門紅色景點
七步溝的由來是取自佛教中的七步蓮花中的七步而得名七步溝。
七步溝景區位于河北省邯鄲市武安境內,是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達到90%以上,是天然的氧吧,是夏日避暑,冬日避霾的好去處。
七步溝景區大致分為紅色文化、金色文化、綠色文化、古色文化、愛情文化。
用一句順口溜來說:就是2000年的羅漢洞、400年的隱士塔、神奇老母廟,紅色的七步溝,創世初的南天門,為愛落淚的夢溪灣。是一個集大成的綜合性景區。
下面由我來給大家分別介紹一下這五大文化
其中紅色文化位于七步溝景區丹霞谷,是指抗戰醫院舊址,人民英雄紀念碑,無名烈士墓組成。
其中有《亮劍》中李云龍的原型王進山曾經在此養傷。鄧小平,劉伯承多次來此看望傷員。
金色文化是指佛教文化位于七步溝景區羅漢峽內。有羅漢洞、白云禪寺以及五百羅漢、蓮花巖等。
羅漢洞根據碑記考證已經有2000年的歷史,是金身羅漢修身地。七步溝的由來便是取自佛教中的七步蓮花中的七步而得名七步溝。
綠色文化:是指七步溝景區自然環境。
進入景區便猶如進入綠色的海洋,群山環繞,綠樹成蔭、天鏡湖、碧玉湖、羅漢峽、百瀑峽、玄泉、七里畫廊,登驚喜嶺觀蒼山林海,走山路是十三轉,俯覽群山,賞盡太行山川之美。
古色文化:是指七步溝景區的馬武寨、隱士塔、老母廟。
馬武寨是漢光武帝劉秀麾下大將馬武曾在此屯田練兵。
隱士塔、老母廟是明朝萬歷年間所建,是當年無為教活動的場所距今已有400年的歷史。
隱士塔碑記對于研究歷史、宗教、民風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愛情文化是指七步溝景區的南天門情侶峰、夢溪灣。
南天門與情侶峰是天然形成,當地盛傳天門開,夫妻和的神話傳說便由此而來。
夢溪灣富家女夢溪與長工黃孝安的凄美的愛情故事。
七步溝景區四季有四季的精彩,春季七步千里桃花林,夏季,蒼山林海,高山流水。秋季,色彩斑斕,童話世界。冬季雪緣千里,純色世界。
七步溝景區設有菩提山莊,天門湖酒店,游客中心,三座酒店、住宿。
今年景區開展了七步溝景區旅居新時代活動,為老年旅居提供一條龍服務,保障在休閑度假的同時可以享受品質的服務。
七步溝景區內重巒疊嶂,奇峰林立,飛瀑流泉,鳥語花香。其壑之幽靜,山之奇秀、水之嫵媚、洞之玄奧,令人心馳神往。
3. 天門紅色旅游景點
1、天門山 峰體為中元古界紅色石英砂巖,四面懸崖峭壁,海拔均在千米以上,頂部平緩,地質學上稱為方山。
它們像兩尊山神守衛著七步溝大門,透過這兩座山門,七步溝景區的萬千氣象依稀在目。2、山門 氣勢恢宏、古樸獨特,是仿漢代建筑。山門集中體現了景區的漢代文化。正面“七步溝”三個鎏金大字是書法家歐陽中石親筆題寫的,背面刻有《后漢書》關于馬武的記載。中間懸掛的銅雕是龍出生時的樣子,旁邊的四個漢白玉浮雕圖案是道教四方之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3、滑雪場 滑雪場位于七步溝景區東南方,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是冀南地區首家滑雪場。該滑雪場存雪時間長達120多天,龐大的人工造雪系統覆蓋了每條雪道,使七步溝滑雪場更具有雪質好、雪量大、雪期長的優勢?;﹫鼍哂袊H標準的中級滑雪道、初級雪道各1條,飛碟雪道1條及兒童娛雪區,擁有國際先進的造雪、壓雪設備和? ??際知名品牌滑雪器具。4、南天柱 南天柱是石英砂巖節理、坍塌、風化后形成的峰柱,高百余米,拔地而起,聳入云端,四周地勢低洼,遠望凸顯出它的孤峰特點,故名“南天柱”。近前,抬頭仰望,四壁陡峭,似刀切斧劈。峰體造型奇特,從不同角度觀賞形態各異,當地人又稱該峰為“生命之根”,亦即旅游界所稱 “陽山”。七步溝景區位于河北省邯鄲市武安活水鄉境內,河北武安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腹地,總面積15平方公里,由門景區、休閑度假區、百瀑峽、羅漢峽、三棱山、馬武寨六個景區組成,集綠色、古色、紅色旅游資源和獨特地質資源之大成。七步溝景區于2009年5月重新規劃建設,總投資12億元。設有冀南首家滑雪場、高空索道、CS真人射擊、拓展訓練、游客中心和四星級天門湖酒店,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河北省重點旅游建設項目。
4. 天門溝景區
英德草原天門溝交通指南:英德天門溝地址:英德市石牯塘鎮八寶圍仔村(石門臺自然保護區西部,石牯塘鎮往波羅方向8公里)英德天門溝自駕車路線:1、東線:京珠高速→佛岡→佛英一級→英德→英浛公路→走馬坪(右轉)→石牯塘鎮 →驛站景區(全程170公里;耗時2.5小時內,路況最好)2、中線:廣清高速→銀盞→銀英公路→英德→英浛公路→走馬坪右轉→石牯塘鎮→驛 站景區(全程180公里;耗時2.5小時,途徑飛來峽庫區,沿途風光秀麗)
5. 天門溝風景區 攻略
波羅鎮是省級生態保護鎮,
林地面積21萬畝,
森林覆蓋率達92%。
這里山水沉香,
是上天遺落人間的一塊璞玉,
有著充滿神韻的山水風光。附近有寶晶宮、洞天仙境、九龍峰林小鎮、英西峰林走廊、九州驛站·天門溝景區等旅游景點,有英石、英德紅茶、西牛麻竹葉、西牛麻竹筍、英德沙糖桔等特產。
6. 天門紅軍溝景點介紹作文
李家龍宮
李家龍宮始建于唐中葉,今甘肅省隴西縣南安鄉一心村廟兒巷,相傳是李氏聚居地,那里曾有名叫“李家龍宮”的雄偉建筑。稱其為官者,不但規模大,而且規格也高于廟,為上、中、下三組建筑,殿堂林立,建筑巍峨,古柏森森,環境肅穆,頗為壯觀。
龍宮座北朝南,東西長600米,南北寬440米,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西主殿屋脊上安放九獸(只有皇宮和太和殿安放十獸),九條雕龍栩栩如生,龍宮建筑物上大大小小一千八百九十九條雕龍。象征“十八子李”的根深葉茂。巍然屹立的南大門上高懸唐玄宗御筆親書的“李家龍宮”四個金色大字,遒勁凝重,神采飛揚。主祭堂上懸掛“隴酉堂”巨匾。自古李姓人士均在李家龍宮祭祀祖先。
唐王朝末期,社會動蕩,民族交融,隴西李氏大舉渡江南遷,遍布各地,李家龍宮數度遭毀,變成一片廢墟。至今在一心村廟兒巷方圓一百多畝地下一片瓦礫,有的地方厚達十幾米,當地人稱“瓦渣坡”。
明萬歷五年(公元1577年),李氏后裔時任隴西知縣的山東臨邑人李汝相倡導集資,重建李家龍官,在原李家龍宮的舊址北面恢復了龍宮部分建筑——亦稱“北極宮”。清順治、康熙、同治年間,屢建屢毀,清末及民國初年又陸續增建—新。
增建后的李家龍宮,外圍建筑有北天第一門(俗稱頭天門)、北天第二門和北大第三門。
宮內前部建有戲臺和五座樓,院中蒼松翠柏,肅穆幽靜,謂之“前五樓”。后部建有主祭堂建筑群和五座假山,主祭堂兩側殿,屋脊上群龍俯仰,神態各異。殿中供奉道教始祖李耳‘純陽真人李瓊(呂洞賓)等李氏先祖牌位,香火甚旺。五座假山分別名為普賢崖.文殊 嶺’白衣巖,接引山、太乙峰。每座假山都建有風格各異的亭臺樓閣,掩映在綠蔭叢中。假山旁北極池微波漣漪,游魚戲水,琪花瑤草,點綴其中,此謂之“后五山”。后來,李家龍官又遭拆毀,“前五樓”、北天第二門、北天第三門及主祭堂建筑群均已毀沒,三座假山夷為平地。
1993年以來,隴西縣多梁道籌措資金,對李家龍宮西主殿、南北兩側殿、北殿、過庭、聚賢樓、郡公樓、戍邊樓.荷花池和北天第一門進行了恢復原貌的維修,并修建了龍宮圍墻,完成了龍宮環境的硬化,綠化和美化,陳列了“隴西李氏文化展覽”,基本具備了海內外李氏祭祖的條件。修復后的北天第一門頂部為五朵六部斗拱組成的景山式屋頂,東西方向,三開間,中間寬3.50米,通寬6.60米,進深4.50米,高9米,油漆彩繪,煥然一新,雄踞北關。
7. 天門紅色基地
紅天門實木復合門價格一般在1200~1600元上下一平方,
該價位的實木復合門品質上有保證,性價比最高。好的實木復合門應是優質木材,表面平整,結構牢固,外形美觀,真正做到防潮、防變形、防干裂,隔音保溫。
在涂料的運用上,有無異味決定了實木復合門的好壞,有異味的不符合環保的要求,這樣的木門要直接放棄。
中國工農紅軍四川第一路軍旗,在牛角溝飄揚
今日,《四川日報》第四版“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特別報道大篇幅關注我縣曠繼勛蓬溪起義遺址,詳細內容如下:
《四川日報》2021年1月21日 04版
原文如下↓
蹲點點位
曠繼勛蓬溪起義遺址
歷史評價
蓬溪起義深深震撼了四川軍閥的反動統治,極大地鼓舞了全川乃至全國人民的革命熱情,推動了革命形勢的發展,極大地鍛煉和提升了我黨在四川領導軍事斗爭、發動群眾、建立政權的政治、組織和領導能力,為黨和人民軍隊培養和造就了一批杰出的領導人才。這次起義也是中國共產黨創建川陜革命根據地的序幕和先聲,對川陜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在中國革命斗爭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曠繼勛浮雕 王若曄攝
“歡迎來到‘中國工農紅軍四川第一路’的誕生地!”1月13日,記者一行來到遂寧市蓬溪縣大石鎮牛角溝村,村口,曠繼勛蓬溪起義遺址的解說員唐春紅一身紅軍裝束,站得筆挺,與身后寫著“四川紅軍第一村”的雕塑,以及道路兩側整齊劃一、帶有紅軍元素的旗幟型燈箱相互呼應。
從當地村民的言談中,記者了解了92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起義,以及后續的光輝故事。
一面旗幟
牛角溝因地形酷似牛角而得名,這里溝外淺丘相連,溝內水塘高地錯落。記者沿著紅軍步道往下走,穿過沿途刻著紅軍標語的石壁。走到溝邊山崖處,記者看到,延伸出的山體巖石上青苔斑駁,葉子從巖縫中萌出。
“這是90多年前,曠繼勛率部駐扎、藏身、休整的藏兵崖……”紅色文化專家、“中國·四川紅軍第一村”項目文化總顧問王益的介紹,讓大家仿佛“回”到了那段崢嶸歲月中。
上世紀20年代,四川軍閥混戰,人民生活暗無天日。以1927年重慶“三三一”慘案為標志,一度如火如荼的大革命在西南地區進入低潮。川北、川東和川南許多部隊里,已有黨的活動,只要打響頭一槍,就很可能來個“四面開花”。在此背景下,經過上級黨委批準,川軍第七混成旅代旅長、共產黨員曠繼勛率部來到川中遂寧地區的牛角溝一帶秘密籌備起義。
1929年6月29日,曠繼勛率領數千余人在牛角溝樹起“中國工農紅軍四川第一路”的旗幟,宣布起義。隨后,他率部從牛角溝出發,分西門、南門兩路,于30日拂曉占領蓬溪縣城,并成立了西南地區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蓬溪縣蘇維埃政府。
當年曠繼勛宣布起義的地方是牛角溝村頭的一片高地,如今這里矗立起一座雄偉的“曠繼勛牛角溝起義紀念碑”。
“聽我父親說,當時起義宣誓時是正午,陽光特別好。那時父親已經十多歲了,就在一旁高粱地里,親眼看到革命者們慷慨陳詞……”土生土長的牛角溝村村民舒維吉回憶父親當年對自己講的故事。
這場起義歷時一個多月,行經12個縣,革命官兵從川中轉戰到川東北,建立了兩個縣級蘇維埃政權。雖然因敵眾我寡,起義最終失敗,但其打破了當時籠罩全川的白色恐怖危局,極大地激勵了全川人民,對四川乃至整個西南地區革命形勢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據地方文史資料記載,曠繼勛蓬溪起義后,川內越來越多的知識青年和工農大眾陸續直接參與到革命運動之中。
一種精神
無形的財富激勵著村民奮勇向前
“我們村一直有很高的參軍熱情,印象里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已有110多人參軍?!蓖宋槔媳?、村民王德訓說。
“革命先烈留給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著我們奮勇向前,這些精神是我們不能忘卻的根本……”在還原后的“曠繼勛牛角溝起義指揮部”營房,成都游客童中德對孫子說。
為進一步弘揚紅色精神,利用好紅色資源,2019年,蓬溪縣啟動曠繼勛蓬溪起義遺址綜合性保護開發。去年8月,總投資1.5億元的“中國·四川紅軍第一村”項目落地。如今,前來緬懷革命先烈的群眾越來越多。
“聽我父親說,當時曠繼勛和部下就住在我家的粉坊。他們行軍會主動避開莊稼,還從不要群眾一分一厘?!笔婢S吉介紹,“指揮部”原本是自家的老房子,當聽說要被利用起來還原曠繼勛起義時的革命場景,他們便立刻讓出老宅。
“群眾很支持,主動捐出家里的鐮刀、蓑衣等具有歷史價值的老物件,不少村民還到項目現場幫忙?!迸=菧洗妩h支部書記王勇介紹,“項目采取合資方式,讓村集體有收益的同時,村民也有股份,還能在家門口就業?!睋私?,目前該項目已復原、還原了起義指揮部、紅軍驛站、藏兵崖等多個場景,核心區已建成70%;此外,“紅色講堂”“行軍體驗區”等也正加緊建設,預計今年3月試運行。
“以‘中國·四川紅軍第一村’為核心,蓬溪縣發力紅色旅游經典線路建設,已串聯起繼勛公園、紅海紅軍街、蓬南場烈士陵園等多個紅色景點?!迸钕h景區管理中心主任羅華生介紹,從2019年6月至今,蓬溪紅色旅游人數和收入均占全縣旅游業的三分之一。
前來參觀的人多了,許多村民也就近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其中還有不少年輕大學生?!拔沂侨ツ?1月回來工作的,村里還有8個和我一樣在這里工作的大學生?!贝迕耜惞诶f。
村民衡英則在這里的“紅軍食堂”上班?!昂⒆觽兛偸菚穯栁腋锩攘业墓适?,會賴著我講蓬溪起義的故事?!焙庥⒄f,感覺更加感恩和珍惜現在的生活了。
采訪行將結束時,記者發現,牛角溝村的春芽樹已郁郁蔥蔥?!斑@里的春芽長得特別好,到春天絲絲清香就會飄蕩在整個村子,如同當年的蓬溪起義,播撒出一片革命的春芽?!鄙碇t軍軍裝的王益取下原本系在手臂上的紅飄帶,將其系在一棵春芽樹的枝頭,“以后,每位來這里的參觀者都會有這樣一條紅飄帶。我們會讓他們在離開牛角溝前,將紅飄帶系在村里的春芽樹上,寓意不忘初心、牢記使命?!?/p>
訴說三個小故事
感受蓬溪起義的溫度
講訴人:紅色文化專家、“中國·四川紅軍第一村”項目文化總顧問王益
在歷時一個多月的蓬溪起義中,起義部隊轉戰千里,途經10多個縣,建立了兩個縣級蘇維埃政權,將革命的種子廣泛傳播。我們可以從三個小故事中,感受蓬溪起義的溫度。
故事一:“紅飄帶”
蓬溪起義前夕,曠繼勛等欲舉行軍事會議。當時,恰逢牛角溝周邊一戶村民辦喜事。于是,曠繼勛就和這戶人家商量,借婚嫁歌聲“打掩護”,商討起義作戰計劃。
為與周邊的反動軍隊有所區分,起義部隊決定以紅布做標記。然而,當時遂寧城卻買不到紅布。正當曠繼勛發愁之際,這戶人家毅然拿出新人的紅色嫁衣,撕成了一條條紅飄帶,全部拿給起義部隊作記號。
故事二:“玉米銅錢”
蓬溪起義后,在起義部隊行軍途中,由于糧食供給不足,士兵只能靠老鄉地里成熟的玉米充饑。為了保障農民權益,起義部隊領導作出決定——“燒玉米吃,凡掰1個玉米就卡1個銅圓在玉米稈上,確保群眾利益絕不能有損失”。
故事三:“一碗救命飯”
由于戰爭不斷、軍閥橫征暴斂,當時牛角溝村廣大村民生活朝不保夕,許多人掙扎在死亡線上。當時只有6歲的村民王作松,本來已快餓死,所幸遇到了曠繼勛,給他吃了一碗“救命飯”,最終活了下來。王作松一直銘記這份恩情,默默守護村里曠繼勛塑像50余年,且每天堅持去看一看曠繼勛的塑像,并敬上一碗飯。(來源:四川日報)
紅軍四渡赤水走過的山溝十年前影像,山路彎彎、飛瀑流泉、紅石林立
紅軍四渡赤水一渡渡口元厚鎮
八十多年前紅軍四渡赤水的一渡渡口——貴州赤水市元厚鎮,位于群山間幾條大河溝匯赤水河處。其中有一條叫沙沱溝的河溝,它發源于赤水市南部最高峰——海拔1644米的敖家屋基山,紅軍長征時曾經從這條溝谷走過。十多年前,赤水還沒修蓉遵高速路時的沙沱溝,山路彎彎、瀑布流泉、紅石林立。小編正好有十多年前沙沱溝的影像圖片,與各位分享,追憶和對比這些年來沙沱溝的變化,看看這個紅軍長征路上的故事。
山路彎彎的紅軍路
十多年前鄉間最常見的紅石板路
十多年前路旁的引水灌溉渠
十多年前引水渠里的水很清澈
紅軍走過的河溝、瀑布和水潭
十多年前沙沱溝河床景象
紅軍長征路上的沙沱溝兩岸各種丹霞奇石
紅軍長征路上的大山、田土和民房
瀑布下的農家
十多年前?的沙沱溝民居以土房為主,少部分為石頭房子
十多年前的沙沱溝里的耕地
十多年來,沙沱溝發生了很多變化。沙沱溝由于退耕還竹,山更綠了;鄉村公路也代替了以前的石板路,出行更快捷了;溝里的人戶變得更少了,有的搬遷到了元厚鎮上,有的甚至搬遷更遠的赤水市區。
現在已經荒蕪的山清水秀的沙沱溝
未來的沙沱溝,將有一條二級瀝青混凝土公路經過,這將串起赤水元厚紅軍渡、九角洞、和兩河口的獅子巖、十丈洞這些風景點,形成赤水南部交通及旅游大環線。更美的青山綠水和專門吃旅游飯的美好未來,看來就在不遠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