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AA級旅游景區
核桃王公園
核桃王公園于2007年12月被評定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位于和田縣巴格其鎮境內的恰勒瓦西村,距最近集散城市和田市7公里,景區類型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
據考證,核桃王樹定植于唐代公元644年間,距今已有1365年歷史,堪稱果樹中的老壽星。歷經千年滄桑,核桃樹王仍以其高大偉岸,枝繁葉茂,蒼勁挺拔的雄姿展現于游人面前,給游客一種深邃悠遠,歡暢淋漓的感覺。核桃王是歷史輝煌的佛教古國首都約特干唯一生存下來的活證,距約特干遺址中心1000米(1866年,尼亞孜艾克木伯克統治和田期間,在約特干附近挖水渠當中發現了這個文化遺址)。
核桃王公園占地41畝,核桃樹王占地一畝天地,樹高16.7米,樹冠直徑20.6米,樹型大致呈“Y”字型,整個大樹主干五人合抱圍而有余。由于年代久遠,主樹干中間已空,形成一個上下連通的“仙人洞”,洞底可容四人站立。該樹年產核桃6000余顆,所產核桃以個大皮薄,果仁飽滿著稱,具有健身益腎,滋肝潤肺,潤腸健脾,延年益壽之功效。相傳唐玄奘取經歸唐途中,因饑渴難耐而昏迷,醒來卻發現原本荒蕪的戈壁上長滿了枝繁葉茂的大樹,一陣輕風吹過,其果實紛紛墜地,從堅硬的果殼中露出瑩亮潤滑的果肉。玄奘取而食之,頓覺神清氣爽,精力充沛,于是他摘取許多果子置于行囊之中,每日取食一枚,便可走完當日行程。行至和田,將僅剩的三枚果子贈給熱情好客的于闐人,勤勞樸實的于闐人將神果作為種子,經過數代培育長成如今的參天大樹。傳說明代時期,中原有對夫婦,不但相貌奇丑無比,而且年過半百不育,忽一日,夢見一位銀發童顏的老者說:“大漠西域有一神樹,食其果便得子?!眽粜押?,便攜夫人途三年覓此樹,食其果,婦顏麗嬌,數月得子,后其子金榜題名,高中狀元,“狀元樹”也因此得名。樹王歷經千年風霜,似乎吸收了天地之精華,產生了天地之靈氣,被當地百姓視為“神樹”、“壽星樹”,每年當地的百姓都要拜謁“神樹”一兩次,默默祈禱,愿自己與老樹王一樣長壽,好象是“神樹”真的顯靈,當地百姓中高壽老人數量相當多,僅該村(巴格其鎮恰勒瓦西村)200余老人中,8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八九十人。
核桃王不但賦予當地百姓于神奇,更為絲綢古道客商及來往-帶來幸運,傳聞,1877年清朝大將軍左宗棠西征時路過此地,見此樹,立馬觀望、驚嘆:“此樹乃天下眾樹之魁矣”!并乘馬繞樹三周,歸京之途其順無比,回朝后深受朝廷重信,以后宦途順暢,官運亨通。至今,國內外知名人士路經和田,必觀此樹,以求幸運。
該農業旅游示范點以核桃王為主題,形成了千里葡萄長廊、民俗一條街、農民廣場公園、核桃王、蘆葫長廓、核桃展廳六個游覽參觀點,公園特色鮮明,景色宜人。核桃王公園深挖核桃文化,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核桃木及核桃工藝品,產品品種繁多,種類齊全,打造出了以核桃和核桃木加工為特色的旅游紀念品產品體系。
如今,國內外知名人士路經和田,必觀此樹,以求幸運。
和田縣旅游攻略:2019核桃王公園歡迎你
核桃王公園于2007年12月被評定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位于和田縣巴格其鎮境內的恰勒瓦西村,距和田市區8公里。


核桃王公園占地41畝,核桃樹王占地一畝天地,樹高16.7米,樹冠直徑20.6米,樹型大致呈“Y”字型,整個大樹主干五人合抱圍而有余。由于年代久遠,主樹干中間已空,形成一個上下連通的“仙人洞”,洞底可容四人站立。該樹年產核桃6000余顆,所產核桃以個大皮薄,果仁飽滿著稱,具有健身益腎,滋肝潤肺,潤腸健脾,延年益壽之功效。樹王歷經千年風霜,似乎吸收了天地之精華,產生了天地之靈氣,被當地百姓視為“神樹”、“壽星樹”,每年絮都游客都慕名前來,默默祈禱,愿自己與老樹王一樣長壽,好象是“神樹”真的顯靈,當地百姓中高壽老人數量相當多,僅該村(巴格其鎮恰勒瓦西村)200余老人中,8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八九十人。
信息來源:和田縣旅游局
安平縣漢王公園“人面桃花園”景點落成!
在河北省安平縣城區有座漢王公園,伴隨著涼爽的秋風這里游客絡繹不絕,人們尤其喜愛最近剛剛落成的園中園——“人面桃花園”,該園由著名詩人兼書法家陳廷佑先生題寫園名,李樹喜、趙京戰、王改正、高昌、林峰、劉慶霖等眾多我國詩詞名家,按平水30韻各自賦詩,并分別勒石鐫刻,同時加以巧妙布置,遂成為整個公園中最為靚麗的風景。人們品讀著詩詞,欣賞著書法,感受著歷史情懷,不時發出嘖嘖贊嘆之聲。
人面桃花園門
陳廷佑題寫:人面桃花園
人面桃花園詩書石刻
名家桃花詩書碑刻
唐代崔護原籍是安平縣人,他的《人面桃花》詩千古流傳?!叭ツ杲袢沾碎T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詩寫得如清泉流瀉,淺凈而美,這般的嫵媚情切,卻也有些淡淡傷感.打動了許多人,也傳頌了許多代.安平縣人以此為驕傲。于是,在創建“中華詩詞之鄉”的背景下,他們在漢王公園精心打造了紀念崔護這位家鄉詩人的“人面桃花園”,并植入了以桃花與思念為主要元素的詩書碑刻,把漢王公園的文化內涵提升到了更高的品位。
博陵崔氏詩詞選
據了解,為了建設園中園“人面桃花園”,漢王公園投資100多萬元。該縣邀請中華詩詞學會、省詩詞協會、市詩詞學會領導專家和安平縣的詩詞作者,共同創作了分韻桃花詩30首,并請書法家書寫,建設了人面桃花題刻墻。桃花園正中,是雕刻著崔護《人面桃花詩》的景觀石,景觀石背面是崔護的人物簡介。景觀石南面的墻面上,鑲嵌著根據《人面桃花詩》的浪漫故事創作的詩詞,并配以圖畫,讓人不禁遐想聯翩。景觀石東面是詩詞長廊,長廊的正中是由著名詩人書法家、中華詩詞學會常務理事陳廷佑題寫的匾額“人面桃花園”,長廊的墻面上鑲嵌著詩詞作者創作的石刻桃花詩,古色古香,美觀大方。陳廷佑除題寫匾額以外,還專門貢獻詩作:“筆端曾有艷聞生,千載詩壇獨得名。人面桃花何處覓,一圓春色在安平”。景觀石的西側,是“崔氏歷代詩詞長廊”,將崔氏歷代的詩詞裝裱上墻,向大家展示了光輝燦爛的崔氏詩詞文化。
陳廷佑詩書碑刻
陳廷佑詩書碑刻
近年來,安平縣大力實施文化興縣和文化強縣戰略,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著力打造“天下網都、紅色安平、孫犁故里、孝德之鄉”四大文化名片,并重點實施了“中華詩詞之鄉”創建工作,全縣上下迅速掀起了學詩詞、談詩詞、誦詩詞、寫詩詞的創建熱潮。
(源自中國網)
巨野縣核桃園鎮前山王村:驛道古村的“美麗產業”
于夏日探訪一條古街的悠長歲月,傾城日光下,已不見舊時驛道繁忙,只有石頭壘成的房屋大院連接起數百年的春秋變換,在狹長幽深的小巷里,在高聳筆直的楸樹頂端,望著村子的當下與未來。以旅游業帶動特色農產品種植,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古村居民現代鄉村生活質量,文化扶持回饋旅游產業并豐富村民文娛生活,近年來,巨野縣核桃園鎮前山王村積極探索,尋求著古村的現代發展之路。
保護與建設并重,小村莊欣欣向榮
從巨野縣核桃園鎮政府出發向東北方向行進,前方的天氣與景致逐漸與巨野縣的其他村鎮區別開來,白虎山風景區西側,前山王村的石頭院落與長街逐漸出現在尋訪者眼前。
整條街兩側的院落大多以石頭壘成,配以青磚修復細節,路面則是在近年來的道路硬化工程中重新鋪就而成。古街的小廣場上,上了年紀的村民在木質涼亭下閑話家常,一輛大型拖拉機停放在一旁的空地上,與藍天白云、周邊的低矮綠植、青灰色的石頭建筑融為一體,硬派的重工業畫風與自然風景、古舊民居相互交纏為古街的一處景致。
前山王村村支書李如福介紹說,該村2016年被評選為山東省傳統古村落,近年來,前山王村依托白虎山旅游區大力發展旅游業,在山坡地種植了地瓜和雪桃,如今,山地瓜和雪桃已經成為核桃園鎮的旅游產品和土特產,深受游客歡迎。
“咱這里種植的香椿芽、花生、山地瓜、雪桃、大蒜、洋蔥都很有特色。節假日時村里的游客相對多一些,現在村民給游客提供餐飲就能賺錢,之后村里考慮發展民宿?!崩钊绺Uf。
據介紹,在省鄉村振興服務隊的幫助下,村里建起了文化舞臺和廣場,讓游客在此處感受兩夾弦戲曲文化的同時,也豐富了村民的文化活動。如今,村莊的基礎設施齊全,村莊開展街道硬化、美化工程,在大街小巷都種植了花草,配合古街蔥郁繁茂的樹木綠化,著力提升古村的人居環境,該村曾連續兩年被評為山東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在數塊關于村莊建設的獎狀、獎牌之外,李如福喜悅且驕傲地聊起了村里的教育情況,據其介紹,在這處小村莊里,僅大學生就有近60人,每3個村民中就有1個接受過高等教育,更有不少從村里走出去的大學生,在外地從政、經商,令家鄉鄰里也倍感自豪。
依山傍水,古街景致絆人心
“解放以前,村里和周邊還沒修油漆路,經商的人去商丘等地都要經過這個村子,這里是驛道,所以村里的石頭院墻上有很多拴馬樁?!毖刂沤謪⒂^時,李如福介紹說。
據悉,前王山村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300米,現存128個保存基本完好的明清古院落。明清時期,縱貫南北的交通要道正從村中經過,這里商賈云集,車馬不絕。該村四周原有寨墻和南北兩個寨門,1947年,百姓將寨門全部拆除支援抗戰前線。
村中現存的古院落多為四合院,圍墻、門樓、廂房、主房皆為青石堆砌而成,一派古樸渾厚之風。大部分房上有剁墻,據悉是為防兵匪而建。部分門頭、窗沿有磚雕裝飾,圖案簡約典雅。古院落大多集中在東部四條胡同兩側,胡同狹窄,其中最長的一條約300米,兩側有17處古院落。
胡同出口就是大街,兩旁石頭墻上鑲嵌著有多處凸起的石頭,湊近看,可見中有圓孔,平滑如鏡,據悉為古代客商拴馬所用,被村民稱為“拴馬石”。大街西側有一院落即車馬店舊址,其門框為2米高的整塊青石。與車馬店相對有一石碑,碑首鏤雕二龍戲珠圖案,正書“光風霽月”,遒勁有力。
街道兩側的院落里,皆有蔥郁繁茂又挺拔的楸樹,低矮一些的樹木枝葉伸出院墻,行人伸手可觸。偶見小巷子中有某些院落房頂上架設了太陽能熱水器設備,才知這片古街院落尚有村民居住,在保護古村文旅資源的同時也不誤村民居住。
古街另一側,更宜居的現代院落的外墻上,壁畫連成一片,據悉,是村子與青島市某高校合作規劃設計并統一作畫。此外,據悉村北有玄帝廟,規模不大卻曾經香火繁盛,碑文記載始建于明萬歷七年二月。
閑暇時,村民聚在街邊、門外閑聊,遠處可見白虎山與藍天白玉,近處則有壁畫、農田與每家每戶墻腳的花草,或許已經難尋古村往昔盛景,卻知道如今陪伴自己長大的村子將走向如何欣欣向榮的未來。
從綠葉下走過長長的古街,于細碎陽光下抬手撫上原生態的石頭院落墻壁,在幽長的小巷里探尋并折返,看沿途村民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擇一方向前往廟宇或去看白虎山景區的幽藍潭水,都成為前王山村給來訪者留下的獨特印象,哪怕山水不語,自有撩人風景牽絆人心。
□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 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