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通土司官寨

魚通土司官寨

AAA級旅游景區

魚通官寨位于康定市麥崩鄉為舍村和日央村,距康定市50公里。這里氣候宜人,生活著一支充滿神秘色彩的被稱為“貴羌”的藏族特殊族群,他們大多居住在木石材質、飛檐雕梁,堪稱“活化石”的傳統建筑里,如今依然保留著傳統的魚通服式和魚通語言,空閑之余他們在村子里載歌載舞,跳起魚通鍋莊。魚通官寨采取現代和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方式,將原,魚通土司官寨,魚通土司官寨簡介,魚通土司官寨-甘孜州康定市魚通土司官寨旅游指南

貴陽:大山深處土司最古老的官寨,馬頭寨古今有幾人曉得

2017年5月29日,在貴陽開陽縣禾豐布依族苗族鄉半山上拍攝的馬頭寨,這個寨子許多人無數次經過,今天才揭秘般知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令人頓覺大悟。

馬頭寨坐落于貴州省貴陽市東北58公里開陽縣禾豐布依族苗族鄉西隅,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土司官寨 。

寨子面對底窩大田壩,背靠百花山,兩面環水,清河、深水河分別環繞寨北和寨東。

寨內道路多以青石、鵝卵石鋪墁。其地是抗元運動領袖宋隆濟故鄉,又是元代底窩紫江等處總管府、靖江路總管府和明代底窩馬頭駐地。

總管府遺址至今猶存。寨內還有1935年4月紅軍一、三軍團過底窩時留下的標語數十條。

唐宋時期,布依族先民從黑羊大箐(今貴陽)遷居清河兩岸,元明時期逐步形成馬頭寨、新寨、典寨、楊方寨、桐木寨、安家寨、水頭寨、平寨等“底窩八寨”仲家苗(布依族)聚居區。

所謂“仲家”,又稱“種家”,貴州民諺稱:“苗家住山頭,仲家住水頭,客家住街頭”。是古人對以種植水稻為生的今布依族先民的稱呼。

馬頭寨民居不少為干欄式四合院、三合院,一般為穿斗與抬梁混合結構,一正兩廂加對廳(或照壁)。正房面闊三間、五間、七間不等。門窗均飾精致木雕。

正房大門外加建腰門,左廂前部多建有朝門。以龍鳳、“萬”字格等吉祥圖案居多。而布依族則對一些雕飾圖案有獨特的解釋,

如他們認為“萬”字格象征水車花或螃蟹花,都與水有關,充分反映了布依族自古順水而居形成的水文化傳統。

馬頭寨現有居民208戶,1126人,其中大部分為布依族。村民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建房,一座座木構民居順山就勢建于山腰上。山上古木參天,郁郁蔥蔥。寨前清河環繞,石拱橋橫跨河上。

寨內小路多以鵝卵石鋪成“人”字形。四合院多以青石鋪墁,古香古色。

每逢農歷六月初六,“底窩八寨”數萬布依族同胞身著節日盛裝,在馬頭寨歡度“六月六”歌節。馬頭寨是元代“底窩紫江等處總管府”駐地和元代最大規??乖\動領袖宋隆濟的故鄉,又是明代“底窩馬頭”所在地。

底窩總管府(習稱“大朝門”)遺址、宋隆濟故居遺址。全寨有民居97座,寺廟2座,寨墻50余米,石拱橋1座,戲樓1座,古道1000余米,古井2口,并有紅軍標語25條。

建筑彰顯歷史厚重

撒落在房前屋后的用具隨處可見。

撒落在房前屋后的用具隨處可見。

撒落在房前屋后的用具隨處可見。

撒落在房前屋后的用具隨處可見。

馬頭寨現已成為貴州省風景名勝區香火巖的重要景點。 2006年6月2日開陽縣馬頭寨古建筑群國務院(國發[2006]19號號)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越西大寨土司衙門遺址和末代土司嶺邦正

越西北大門新民鎮約5公里的西北部大寨村(彝族名稱為“爾馬地”),現在還保留有12多畝地的彝族末代土司嶺邦正(茲莫蘇哈)家衙門遺址。

遺址還能看到的只有幾段石墻,橫亙在東、西、南、北四面,北面很短,只有左邊的一小截。墻是當年土司衙門的圍墻,坐北朝南,寬處有二百五六十公分左右,窄處只有六七十公分左右。殘墻高低不一,高處足有二百五六十公分,低處尚不足九十公分。城墻皆是鵝由卵石糊上稀泥砌成,里面混有石灰等黏合物,一段一段石灰的含量還比較重,這種狀況如今還依稀可見。東面的城墻保存最好,有相當長一段高度達二百五六十公分(據說,這是圍墻本來的高度),其中有截10米左右的厚度達二百五六十公分(據說,這是圍墻本來的厚度)。

據82歲高齡、從小生活在土司衙門周邊、“文化大革命”時組織村民拆土司圍墻石頭修路的大寨村八組老組長朱德明老人講,土司衙門圍墻由內一層、內二層、內三層和外層共四層組成,每層厚六七十公分,現殘存的圍墻除東面的有一截是外層、10米左右的那一截是高度和厚度都完整之外,其余都是內一層。土司衙門圍墻的東西兩面外邊有兩條人工挖掘的河流,像護城河一樣對衙門起防守作用。朱德明老人還補充說,土司衙門院墻頂端有意識地砌成內低外高,稍稍傾斜,下雨時雨水朝內流淌。另外,院墻西邊開有一道小門。站在城墻上,可以想象出這里曾經的顯赫。

據文史記載,至清代,嶺邦正先祖、邛部宣撫司嶺峻翠,其先嶺安盤,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投誠授職,頒給印信號紙,住牧在邛部今越西縣大瑞鎮柏香坪,雍正末移至新民大寨。邛部宣撫司衙門遺址位于大寨村八組和九組。該建筑始建于清代,為木構架土坯墻蓋瓦建筑。遺址長110米,寬75米,占地面積8250平方米。建筑毀于1952年冬月的一場火災,原因是土司小老婆早已去世,土司本人長期住在甘洛縣田壩,衙門內的住戶不慎失火。當時,天氣干燥,刮起大風,火借風勢力,風助火威,成片的架子房及其房內的一切東西迅速燃燒起來,濃煙滾滾,火光沖天,大都燒了個一干二凈,幾乎沒有剩下什么?,F殘存若干段圍墻。

據《越西古道拾遺》一書記載,“衙門是石頭基腳的明清風格金包銀木架建筑物,由前廳、中廳、花廳、后宅等組成,有石斗桅桿、石門框、雕花窗格等?!?/p>

當地老人朱德明記憶中最為深刻的是土司衙門的建筑規模。土司衙門略呈橢圓形,南面有石頭拱門,進門后有一寬闊院壩,院壩右邊還有一個舂米的“對窩”,然后是一扇大門,兩邊還有側門。整個建筑有三進三院,兩個天井,房子都是木結構,柱子粗得一人抱不攏。

“大門很壯觀宏偉,進門兩邊兩排牛羊圈,再進去一個很大的操場?!币徽f起衙門規模,老人們都說操場很大,平時是用來練兵、曬蕎子谷子、聊天的地方。過了操場,上兩級臺階是一個相當于前廳的大房子,大房子緊連著一條通往內院的封閉式走廊,走廊兩邊兩個帶有小天井的院子。走廊的盡頭是七級階梯,上了階梯便是一個帶有大天井的四合院,東西兩邊住人,南北方向的廂房是存放糧食的倉庫。過了糧倉最后才是后宅,尼狄茲莫居住的地方,一個有著很大的天井的四合院。每當過年過節或者貴賓光臨,從大門口鋪個紅地毯一直到內院。

聽朱德明老人強調說:土司衙門是結構復雜、很有彝族特色的建筑群,房內設有拘留室、調解室、辦公室、糧倉室、客房、廚房、臥室和衛生間等;房前有4000平方米的院壩,院壩周圍栽有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一到春天鮮花撲鼻;衙門內配備有50多名彝族土司自衛隊、4名土司干將(彝族管家)、6名彝族廚師、20多名彝族男女青年接待服務員。

朱德明老人又說:“春景、茶園、后山三條溝的蕎麥土豆,還有燃料煤,大屯、新民的米,每年要把糧倉裝得滿滿的,多出來的部分還要往外運,茲莫書哈幾乎每年都要自己運送蕎麥等糧食趕往甘洛,然后在甘洛住到第二年才回來?!?

新民大寨土司衙門是嶺邦正祖輩嶺承恩曾經組織當地他所屬的百姓參與圍剿石達開太平軍有功而受到清政府在越西嘉獎的大豪宅。當年,清政府還授權嶺承恩直管6萬多平方公里的區域,覆蓋了當今涼山彝族地區10多個縣的地盤,所轄區的彝區(舊稱黑彝和白彝)都在他代管之下,每年都向他進貢糧食、牲口、土特產等食物和財物。后來,朝廷廢除土司制度,實行流官制度,涼山黑彝勢力進一步崛起,土司的力量衰弱。民國時期,土司的力量進一步衰弱。到了解放后的1952年接近年末,再加上失火衙門的房屋、家具、糧食等大都化為灰燼,嶺土司放棄了新民大寨的衙門,徹底退居黑彝勢力較薄弱的甘洛縣,留下了土司衙門遺址。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建昌衛指揮使月魯帖木兒反明,率軍萬余攻建昌,利利茲莫被授予建昌衛指揮使,繼續轄治涼山大地,直到清同治年間,利利茲莫家絕嗣。時值涼山北部暖帶密土千總嶺承恩(嶺邦正的祖輩)以截殺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有功,被授予暖帶密土游擊,恒勇巴圖魯名號,在承襲了邛部宣撫司之后,被允許進入建昌,承襲了剛絕嗣的利利茲莫家羅羅宣慰司的印章。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邛部長官司第十一世土司嶺安盤投誠,清王朝升授其為邛部宣撫司職,頒給印信號紙,讓其統轄尼乃、阿伙、蘇呷、咱戶、慕虐、阿蘇、濫田壩、普雄、黑保、大孤山十大土目。同年,又封其支庶嶺安泰為土千戶,轄治瓜倮(甘洛)、上官等鄉總和土目。

土司治所原駐越嶲,后遷甘洛下田壩,傳至嶺承恩(嶺邦正的祖輩)一代,便有了截殺石達開、承襲斯茲茲莫、又承襲利利茲莫等一系列驚天動地的大事。當時號稱五印三司,七顆半印,轄區北起大渡河南至西昌南。嶺承恩曾經率領所屬彝兵參與圍剿從涼山經過的石達開的太平軍受到清政府嘉獎,被升為土游擊宣撫司,從三品。隨后,嶺承恩又因利利土司家絕嗣,而繼承了利利土司的家業。

在北洋軍閥時代,老牌滇軍頭目唐繼堯大肆擴軍混戰,一度控制滇、黔、川等省,勢力盛極一時。期間,滇軍入邛,強行派糧派款,當時掌管印章的嶺鎮榮(嶺邦正的父親)被迫配合任其施為,等到川軍入邛趕走滇軍,認為嶺鎮榮有通敵之嫌,打入大牢,后被外國傳教士保出。1918年,嶺鎮榮土司被四川軍閥李梓材迫害致死。嶺鎮榮死后,嶺邦正嫂嫂餅爾嫫吉吉當家掌權,家事再次走向順道。不久家中再遭不測,嫂嫂被殺,剛剛成人的嶺邦正繼承了土司之位。

嶺邦正的彝族名字是茲莫蘇哈,其使用“嶺邦正”作為漢族名字,當時由于嶺邦正土司在涼山彝族中的影響甚大,1932年,20歲的嶺邦正被國民黨24軍委任為“夷(彝)務大隊長”,1939年又被西康省委任為少將彝務總指揮、保安司令等職。1943年,嶺邦正加入國民黨,又任地方袍哥的總舵把子。

1955年3月,涼山臨時軍政委員會成立,嶺邦正被缺席安排為副主席。當年5月3日,嶺邦正與另外25名彝族土司、黑彝,隨同張沖將軍往西康省省會雅安和四川省省會成都參觀,前后受到西康省省長廖志高、四川省省長李大章和成都軍區司令員賀炳炎的接見和宴請。這次出訪對嶺邦正感觸很深。當年8月,嶺邦正作為團長,率領有30多名彝族上層愛國人士組成的觀光團,坐汽車、火車重慶,游長江,看三峽,到武漢,進杭州,逛上海,9月底到北京,周恩來總理親自接見并宴請了參觀團。

1956年,嶺邦正被選為西康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副州長。他積極地參加了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以自己的聲望影響其他彝族奴隸主,擁護共產黨的解放奴隸等一切民主改革措施。在此期間,他力戒惡習,不再吸食鴉片。嶺邦正后來被調到成都,任四川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參事室參事、副主任,第一、二屆四川省政協委員,第三屆四川省政協常委。

1966年“文革”開始后,嶺邦正受到沖擊,被紅衛兵從成都押回甘洛批斗,勞動改造。1973年嶺邦正癱瘓后,被甘洛縣政協送回成都治療,1977年,嶺邦正在成都病逝。

涼山土司概況

涼山自古以來就是名符其實的多民族地區。先秦兩晉時期主要有“邛”、“笮”、 “叟”、“摩沙夷”、和“僚”、“濮”、“牦牛夷”、“昆明”等;唐宋時期主要有烏蠻、白蠻、磨些、吐蕃、施蠻、順蠻、栗粟蠻等;元明清時期主要有羅羅、吐蕃、白人(白族)、西番、摩梭、俐蘇(傈僳)、蒙古、回回、擺夷(傣族)等民族。

涼山為地處僻遠的多民族地區,不僅民族成份復雜,而且不同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發展狀況很不平衡且非常落后,與漢區更存在著天壤之別。元代以前,中央王朝對涼山地區的統治,是通過少數民族酋領來實現,即中央王朝封授少數民族貴族職官封號,不過問內部事務,仍由少數民族的酋領領其地,掌其民,即所謂的羈糜制度,亦謂后來所稱的“以夷制夷”政策。

從元代開始,朝廷開始在西南和西北民族地區推行土司制度。所謂土司制度,就是中央王朝通過分封地方民族首領世襲官職,以統治當地少數民族的一種特殊的政治制度。土司是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統其兵、世襲其職、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俱有品級的土官。土司之間的勢力和統治范圍差別很大,中央王朝也根據其勢力的強弱、控制范圍的大小、統治人口的多寡,以及與他們中央王朝的親疏,任命他們擔任不同等級、不同職銜、不同名稱的土官職銜。民間對這類人等通稱為土司,其實這并不是他們正式職銜的名稱。

土司制度從元代開始一直沿襲到明、清時期,并在明清兩代得到了發展與完善。民國時期,雖然不再實行土司制度,但并沒有明確廢除,故涼山許多土司的統治仍然在其轄地得以保留。新中國建立后,經過民主改革,徹底廢除了土司制度,涼山的土司制度才最后徹底消亡。

由于土司制度推行了元、明、清三個朝代,因此土司的職官名稱也存在時代上的變化,有參照當時正式朝廷官職設置的,也有沿襲上代官職名稱的,其中還有土武職和土文職之分,種類十分繁雜。

元代的土官有宣慰司宣慰使、宣撫司宣撫使、安撫司安撫使、招討司招討使、諸蠻夷長官司長官、副長官。另外,還在民族地區或接近內地的地區設路、府、州、縣,同樣設置各級土司,路為總管府總管、府為知府、州為知州、縣為知縣。

明代的土官職官分為文職和武職。設置武職土官系統,將元代置于邊境的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招討使和長官司等職銜,變更成授予土官的武職職銜。文職土官系統,則將唐宋以來封授少數民族首領充當州縣土官的做法變為定制,形成“土知府”、“土知州”、“土知縣”等文職土司職官。在少數民族地區的衛所,還參用土人,形成衛所土司的職銜,即衛指揮使司設土指揮使,千戶所設土正、副千戶,千戶所下設土百戶。

清代的土司職官較之明代要復雜。除營、衛土武職之指揮使、千戶、副千戶、百戶、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招討使、長官司長官(副長官)等沿襲明代外(品級略有差別),又參照綠營兵制增置了諸如土游擊、土都司、土守備、土千總、土把總、土外委千總、土外委把總、土外委額外、土屯守備、土屯千總、土屯把總等屯土武職。清代文職土司職銜與明代相同,只是品級略有差別。

涼山土司的主要職官有:宣慰司宣慰使、衛指揮司指揮使、宣撫司宣撫使、安撫司安撫使、撫夷司長官、長官司長官(副長官)、土副將、土都司、土千戶(土副千戶)、土百戶等,又有土游擊、土都司、土千總、土把總、土外委等,還有土知府、土知州、土知縣等文職土司。

土司為朝廷命官,職銜較高的土司均設有辦事衙門。所謂土司衙門,就是土司們居住并行使其權力的地方,但這些數量眾多、民族成分不同、職銜高低不一的土司并不是都有衙門,許多小土司并沒有“衙門”,只有級別較高的土司才有衙門。

來源:作者提供

編輯:蔣志聰(吉乃)

小編個人微信號:yzrjjn

投稿郵箱:278439053@qq.com

聲明:《彝族人家》弘揚彝族文化,展現彝鄉美麗風光與人文攝影圖片,呈現彝民族詩的天賦,關注彝鄉最新資訊和民生動態?!兑妥迦思摇酚酶鍥]有稿費,版權歸原作者。用稿一般都有個人簡歷和個人圖片,投稿時一并發來。個別作者只署筆名,不愿意公開個人信息者另外。 稿件以彝學稿件優先發稿,由于吉乃沒有能力編輯彝文稿件,目前暫時只收漢語稿件。少部分轉發內容如有版權要求,請來信告知,吉乃定在最短時間內刪除。

注:如喜歡請關注《彝族人家》。點開原文鏈接做客吉乃的空間。圖片文字來自作者。

擴展閱讀:中國詩文網文集雨夜詩語〖彝族人家〗中國詩歌網-吉乃

小編感謝您的分享轉發!

五花寨和土司大寨

五花寨是景陽鎮的一個村,位于景陽鎮西部,雙土地老街西北邊約千米處。東與革塘壩社區毗鄰,南與雷家坡村相接,西與廖家埫村接壤,北抵清江河南岸。地勢呈階梯坡狀,村民以賀姓、向姓、黃姓為主,多為土家族。

這里為什么得名為五花寨?其實要將“五花”和“寨”分開來說?!拔寤ā笔侵敢蛔螤钇嫣氐纳椒?。這座山峰體現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怪石交錯,石芽、石柱叢生。尤其奇特的是,在山的頂部,有突出的五座山峰,分別是神廟峰、烏龜背、醬缽石、茶壺山、觀音坐蓮(又稱獨寨子)。五峰高低不一,主峰神廟峰海拔1018米,其它4峰各有長短。五峰團簇,狀如五指;黎明時分,黑色夜幕漸漸退去,五峰沐浴初升旭日,漸漸顯露出輪廓,就猶如一朵五瓣梅花,迎著朝陽熠熠盛開,盯著看,還能夠辨別出一個一個的花瓣是如何伸展開的。最美是日暮時分,夕陽的光輝映照著五峰,霞光從五指峰間漏出,又狀如五指散花,花斑點點,跳躍閃爍,五彩繽紛,景色絢麗。這樣的美景,可不是隨時隨地都能見到,需要天時地利,正應了“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的說法。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江西臨江進士劉珙徵出任建始知縣。劉知縣下到鄉里巡查縣情,走到此地,正是暮靄時分,恰有緣目睹了這夕光返照,彩云繚繞的奇妙風景,詩興大發,便以“五花暮靄”為題,寫下了一首七言律詩,詩曰:“五柱相攢象若花,夕陽遙映勢含岈。峰頭叆叇云常繞,嶺上蒼茫霧半遮?;铇潢庩巵硭搌B,晚霞炯炯逐歸鴉。邊陲咸樂熙隆景,樵牧歌回日影斜?!惫是逋伪昃帯犊h志》,根據劉知縣詩題,將此景譽稱為“五花暮靄”。從此此地便被列入建始“古八景”之一。

至于地名中的“寨”字,一個原因是附近人煙稠密,自成村寨;另一個原因卻和一段歷史往事有關,說的是清雍正年間,鶴峰容美土司田明如殘部,曾流竄到這一帶安營扎寨,以圖東山再起。因是田土司的兵住過的營地,故稱為寨。

正因為田明如殘部流竄到過景陽,景陽鎮還有一個地名也就與田土司有關,這個地名就是土司大寨。

土司大寨位于粟谷壩村,原名大寨山,面積約1平方千米。海拔917.7米。此山整體呈三角形,南尖北寬,南北走向。山頂東高西低呈斜坡,地勢險要,東北面除“夜馬路”約30米地帶呈70度斜坡外,余為絕壁。西面為粟谷壩河,流經寨下“一線天”深幽峽谷,從北面絕壁石縫中成瀑飛流下瀉至龍灣,此寨與龍灣瀑布、龍灣大洞位置相同,共生一山,風景十分秀麗險絕。

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鶴峰容美土司田明如自知無法挽救容美土司的滅亡,自縊身亡,其手下一土司不服朝庭推行改土歸流,自封為田土王,率人馬200余眾,流竄建始。先流竄到景陽革塘壩,受到朝廷官兵攔阻,戰敗,又退至硝洞,從硝洞逃竄至此,見大寨山地勢險要,于是選擇在絕壁之上的山頂安營扎寨,歷時數年。田土王扎寨于大寨山頂,并在大寨山南端鑿峭壁,修寨路,在寨上隘口修筑寨門寨堡,以防御官兵攻擊。并在大寨山頂上建起了三進三出的寨居,儼然要憑借此地長期據守。因田土王在大寨山駐扎,大寨山也就更名為土司大寨。

田土王扎寨于此后,自恃足踏天險,橫蠻放肆,對周邊的村民一搶二奪,糧食、布匹、藥草等等,只要是兵寨里要用的,都從百姓家中搶奪,百姓稍有不服,非殺即砍,甚至燒毀百姓房屋。如此殘害村民,激起了村民的反抗。村民手持大刀長矛、土槍土炮,與朝廷派來圍剿的清軍聯合,包圍了山寨,在寨坡、營坡架起了土炮,對準山寨猛轟。軍民聯合圍攻三月有余。土司大寨的寨堡圍墻被土大炮轟塌,雖清兵和村民還不敢直接沖上來,但田土王被困孤寨,彈盡糧絕,加之山寨中瘟疫流行,人馬面臨絕境,土兵人心惶惶,田土王也惴惴不安,只想如何能夠脫身。

一天夜半,苦思冥想半宿的田土王昏昏欲睡,忽然看見身邊多了一個人,定睛細看,是一個白發白須的清癯老者,老者手中拿著拂塵,盯著田土王看了半晌,開口問道:“田土王可是遇見了什么難事?”土王長嘆一口氣,把自己的境況告訴老者,老者遂又問:“可有脫身之法?”土王苦笑一聲,對老者說,下山的唯一通道被官兵和村民守得死死的,其它地方都是懸崖峭壁,根本無法脫身,說到此,一向驕橫的田土王竟然掉下淚了,說:“想不到我堂堂一個土司王,竟然將死于此地!”老者聽了土王的話,看了看土王絕望的臉色,沉吟一會兒,對田土王說:“我倒知道一條小路可以下山?!碧锿镣趼劼?,連忙跪在老人面前,重重地磕了三個頭,說:“若能夠脫身,你就是我田土王的再生父母?!庇谑?,老者以拂塵柄在地面上畫圖,詳詳細細地告訴田土王逃跑脫身的路徑。剛一畫完,老者就不見了。土王大吃一驚,趕忙追趕,一個趔趄,一下子就醒過來了,原來是一個夢,但地面上老者用拂塵柄畫的圖卻清清楚楚。田土王明白了,這是老天爺不讓自己亡,派神仙給自己解厄運來了,田土王馬上又跪下,對著蒼天連連磕頭。

第二天,田土王下令部下收拾行裝,用布將馬蹄包住,等到夜深人靜之時,田土王率部下,騎著馬,乘著夜色掩護,沿著老神仙所指的、大寨山東面的一條非常隱蔽的羊腸小道逃離。

田土王逃離之后,山下的清兵、村民仍舊每天用土炮轟寨,過了幾天,見山寨上一直毫無動靜,便順著寨南端峭壁上田土王開鑿的上寨的唯一小路沖上山,只見山寨中空無一人。人們在山寨上四處尋找,有人發現了東面的這一條羊腸小道,路上,還留有馬蹄印,這才知道,田土王已經跑了。但這條小路誰也沒有見過,令人詫異,后來,這條路就被人稱為“夜馬路”。

山寨幾經滄桑,距今已有數百年歷史。殘存于寨上的遺跡主要有上寨路、寨卡、寨堡基臺、“夜馬路”和當時村民圍寨時在陣坡、營坡架設“土大炮”的遺址。上寨路是田土王扎寨以后興修的唯一寨路,在寨南尖端粟谷壩河流入深山峽谷的絕壁上,長約150米。從大寨門口蜿蜒斜下,鋪設有1.3米長,0.7米寬的青石板191塊,成梯級至山底,行人從此道上山,稍有不慎,便會墜入萬丈深谷。寨門用2條厚0.4米、寬0.7米、長1.8米的麻條石做門框,上用墩子石拱頂,門寬1米,(門頂于1981年倒塌)。寨堡圍墻早已被當時村民用土大炮轟垮,堡基外緣與峭壁垂直,高4米,全系麻條石交縫砌成,現保存完好。寨下西面的營坡為當時村民圍攻土司寨架設“土大炮”的地方,其炮和炮臺一直保留到新中國成立后才被拆毀。

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紅三軍收復清江南岸官店革命根據地時,由營坡向下俯攻大寨山東側絕壁下的陣坡,將當地團閥劉志武趕過了清江河。紅三軍政委關向應也曾來到土司寨址憑吊。

新中國成立初期至二十世紀80年代,當地楊姓村民一直在山寨繁衍生息,到了90年代,因其地理環境偏辟險惡,楊姓村民遷徙于相鄰的陣坡居住,從此,土司大寨上再無居民。但土司大寨地名卻保存下來,并將長期留傳。

(資料來源:余耀先《建始縣地名趣談》手稿 故事撰寫:邱曉平)(編輯李小蝶)

中韩一区二区免费丝袜美女|好爽黄片不要啊簧片|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免费|女人自慰一级α女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