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氏宗祠位于浙江省余姚市臨山鎮臨城村橋板西路37號,建于民國十九年孟春。據碑記記載,該宗祠由阮氏大房長性垕發起,以老八房之祖堂屋為祠址,募捐集資而成。1998年進行重修,為臨山鎮文化站辦公之用。阮氏宗祠整體坐南朝北,前后四進。由北至南依次為墻門、門廳、大廳及后廳。大廳前為大天井,兩側有廂房,其中西廂內有兩碑記,臨城阮氏宗祠,臨城阮氏宗祠簡介,臨城阮氏宗祠-寧波市余姚市臨城阮氏宗祠旅游指南
贛南汪氏齊心協力,共鑄和諧城汪氏宗祠!
南康汪氏淵源
蘊含豐富汪氏文化的汪氏宗祠
(汪氏宗祠)
(汪氏宗祠)
(汪氏宗祠)
(汪氏宗祠)
(贛南汪氏宗親居住分布圖)
汪氏各地宗親齊心協力
共同建設汪氏宗祠
汪氏宗祠樂捐榜
(汪氏宗祠樂捐榜)
宗祠的建設還有這些宗親的努力
跟隨小南一起認識一下吧
汪山 100000 會昌秧排羅天
汪傳庚 50000于都靖石
汪榮菁 30100 贛州站工區肖嶺
汪偉 28880 于都靖石
汪榮鑫 24798 贛州章貢區肖嶺
汪真金 22000 于都靖石
汪長池 22000 會昌麻州觀音排
汪光輝 20100 贛州開發區鵝形背
汪洋 20000 安遠
汪川 15000 尋烏
汪良玉 13800 會昌新圩
汪興圣 13800 會昌下營
汪東生 12266.9 于都靖石
汪東興 12000 于都靖石
汪榮有 11900 贛州章貢區肖嶺
汪榮華 11900 贛州章貢區肖嶺
汪傳祥 11279 于都靖石
汪榮梁 10388 贛州章貢區肖嶺
汪榮才 10100 贛州章貢區肖嶺
汪榮福(新生)10100 贛州章貢區肖嶺
汪全貴 10100 贛州章貢區肖嶺
汪榮棧 10100 贛州章貢區肖嶺
汪全軍 10100 贛州章貢區肖嶺
汪榮福(觀音仔) 10100 贛州章貢區肖嶺
汪榮祿 10100贛州章貢區肖嶺
汪春貴 10000 會昌下營
汪南昌 10000 會昌下營
汪永紅 10000 江西汪氏宗親會
汪榮棣 10000 尋烏
汪光成 10000 尋烏
汪明育 10000 尋烏
汪榮祥 10000 永新石市(含櫈桌4800元)
汪榮妹
羅宏周 9999 贛州章貢區肖嶺
汪振輝 9900 會昌下營
汪洪祥 9800 永新石市(含櫈桌4800元)
汪榮惠 8100 贛州章貢區肖嶺
汪林福 8000 會昌下營
汪啟貴 7000 會昌秧排
汪宏平 6600 于都火車站
汪宏彬 6600 于都火車站
汪詩興 6180 會昌新圩
汪懷常 6000 會昌新圩
5200 四川汪氏宗親會
汪榮龍 5100 贛州開發區鵝形背
汪榮德 5100 贛州章貢區肖嶺
汪全慧 5100 贛州章貢區肖嶺
汪榮海 5100 贛州章貢區肖嶺
汪振輝 5000 會昌新圩
汪曉春 5000 會昌下營
汪穎清 5000 會昌下營
汪光運 5000 尋烏
汪洋 5000 尋烏
汪俊騰 5000 尋烏
汪運生 5000 會昌曉龍秧背塘
(汪氏宗祠樂捐榜)
步入汪氏宗祠,可以看到汪氏的歷史發展,了解在歷史的長河中,汪氏的名人將士,感受汪氏的內涵。也能感受到汪氏宗祠興建之不易,祝愿在未來的發展中,汪氏族人可以在自己的領域發光發亮!汪氏文化可以在中華文化中開出屬于自己的花!
(文章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本平臺刪除)
鄉土桐城 | 去呂亭魯谼倪氏宗祠
去呂亭魯谼倪氏宗祠
文|汪向軍
幾個朋友說是去呂亭鎮魯谼的倪氏宗祠,我欣然前往。
對于宗祠,之前我一點概念也沒有,后來樅陽縣官橋鎮的汪氏宗祠修譜,邀請我去了幾次,漸漸的對宗祠有了初步的認識。宗祠即是祠堂,是漢民族供奉祖先和祭祀場所,是宗族的象征。祠堂是族權與神權交織中心。宗祠體現宗法制家國一體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團結的場所,它往往是城鄉中規模最宏偉、裝飾最華麗的建筑群體,不但巍峨壯觀,而且注入漢族傳統文化的精華,與古塔、古橋、古廟宇相映,成為地方上的一大獨特的人文景觀,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漢族民俗文化的代表。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圣殿。作為漢民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征與標志,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出城向北,十幾分鐘的車程就抵達呂亭境內。古老的魯王河河道內水量很細,蘆花飛揚,那些石頭就像剛出土的兵馬俑,形態各異,神情不一。沿古老的魯王河逆流而上,再行駛個十來分鐘,就看見路旁有牌:上面寫著倪氏宗祠。接著朝右手方向走幾步路,就看見宗祠了。倪氏宗祠曾是魯谼革命暴動舊址,指揮部設立于此,它位于桐城市呂亭鎮魯谼山村倪店村民組,坐北朝南,依山傍水。祠堂由廣場、門廳、享堂、廂房、寢堂和邊屋組成,主體建筑中軸對稱,三進五開間。宗祠建于清光緒十六年(1890),至今已有120余年,曾兼用為義學、自學、初中,也曾為渡江戰役的后方醫院。由于年代久遠,原祠堂已是破敗不堪,搖搖欲墜,2013年6月,宗祠修復工程開始啟動,現在煥然一新。每一座祠堂背后都有一批虔誠執著的建設者們,像企業家倪迎光、老校長倪祥云等等。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四根功名旗桿,顧名思義就是科舉中功名后,在宗祠前豎立旗桿,它是封建社會科舉功名的象征。作用有二:一是考取一定功名后,社會地位提高,花錢豎立旗桿可以光耀門楣;二是旗桿豎立后,作為后人學習榜樣,激勵后人積極進取。由此可見,能立旗桿石,不是一般人能享受此榮譽的。
1930年6月中共魯谼區委在此籌劃農民革命暴動,歷時20多天,發展武裝赤衛隊員150余人。魯谼革命暴動是桐城境內最早的一次農民革命暴動。1985年9月,桐城縣人民政府公布此舊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9月魯谼暴動舊址成為安慶市文保單位。門口左側外墻上還有祠堂舊貌圖片。進入祠堂,門廳兩邊有魯谼暴動及歐家嶺起義簡介。中進兩側,則是桐城倪氏名人還有宋慶齡母親倪桂珍作為倪氏后裔的介紹,其中就有那位道光年間在江西彭澤、湖口等地做過七任知縣,光緒年間做江西撫州知府的倪廷慶,號樸齋。1891年,倪樸齋告老還鄉用光緒帝賜給他的建房木料,在孔城老街建成倪府,經修復基本保存完好。宗祠內雕梁畫棟顯得古樸而又雄偉,再往里走便到了后堂,這里供奉倪氏宗祠祖先神位的所在,也是整個祠堂的精華所在,恭放許多靈牌,供奉著列祖列宗。
祠堂后面的院子里有棵百年歷史的香櫞樹,枯死只剩半截居然又長出新枝,似乎在昭示倪氏家族人丁興旺,事業通達。在后門墻上還鑲嵌有道光年間的旌表節孝碑一塊。旌表節孝意思是表彰節婦、孝子。旌表是古代統治者提倡封建德行的一種方式。那么這里表彰的就是前者。
祠堂是存放我們鄉愁的陳列館,在那里,血脈綿延,傳承賡續,生生不息;不僅如此,倪氏宗祠還是紅色陳列館。好一座紅色的教育基地,好一個人杰地靈的倪氏宗祠。
百年郭氏宗祠卻面臨拆除!怎么保護好郭氏文化遺跡?
塔斗山北麓有個小村莊。它依山傍水,溪海會流,風景俱佳。當年郭氏先人在此繁衍生息時曾修大塘水利以灌溉農田作物,并于塘中遍植蓮花,盛夏時節蓮蓬如碧滿蓋塘面,映襯著塘中荷花格外艷麗,恰似一幅美麗的畫卷,鄉人便將這一方土地美稱為蓮塘境。
相傳古時滄溪村域廣闊,兼納楓亭兩大溪流,里人便將此命名為雙溪,而將更廣大的楓亭地區稱為連江里。塔斗山上有楹聯云:“繞足雙溪流入海,當頭一塔立中天?!北闶敲鑼戇@番景致。滄溪因處滄海之濱,溪海交匯,港口繁忙,滄溪港是莆仙地區四大古港之一。傳說宋端明殿學士蔡襄在筑洛陽橋后部分余石通過滄溪港運至塔斗山,就曾贊曰:“此乃滄溪也”,溪故得名,村落也因溪名而喚作“滄溪村”。
滄溪村是郭氏族人世代居住的地方,而作為宗族象征的郭氏宗祠也是經歷過百余年風雨的老建筑。但由于年代久遠和史料的缺失,使得郭氏宗祠的具體建造年代還有待考究。
據祖輩回憶郭氏宗祠修建時間大概150年前左右,自晚清以來一直保留原貌,沒有經過大規模的修繕,建國之后宗祠在破四舊的風波里宗祠內的宗祖碑位、留存文物破壞殆盡,宗祠廳堂也先后淪為村部、魚倉、學堂等直至改革開放之后才恢復宗祠身份,重新制作神位裝匾懸掛。點擊加入
郭氏總群
故而推斷為清代光緒 年間遺留建筑。郭氏宗祠是莆仙地區傳統建筑。背依塔斗山,迎面滄溪水。面闊三間,進深二座,中設天井廂廊相接,為懸山頂式抬梁穿斗結構。殿脊為翹角燕尾式,在莆仙民間傳聞只有進士的府邸或家廟才能享受如此規格,稱之雙燕歸脊。宗祠外墻以花崗巖精鑿條石砌墻立柱,并貼瓷彩畫。左右為兩扇圓窗,中廂為正門,稱之為一明兩暗式。
正門設為三進門檻式,大門上方懸掛郭氏宗祠匾額,門前楹聯曰“汾陽世澤長,相國家聲遠?!遍T旁左右用菱形紅磚規則砌立墻面,門前有塊沿邊花形臺階凳石。
宗祠上廳為神龕,供奉列代祖宗牌位,后墻壁畫為郭氏遠祖畫像,兩旁為廂房置放雜物。郭氏宗祠無論從建造工藝還是建筑功能都留有古時鮮明的年代特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雖然在那特殊年代遭到一些破壞,但建筑整體保存完好,不失一處珍貴的歷史文化遺跡。點擊加入
郭氏總群
近年來由于年久失修,滄溪的一些大厝老宅相繼坍塌,郭氏宗祠經歷百余年風雨也早以殘破不堪,瀕臨倒閉,于是村里提出將宗祠拆除重建。個人覺得一座百余年的宗祠所承載的不僅僅只是家族血親和姓氏文化,它作為古建筑本身就自帶文化標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滄溪郭氏先祖留給后代寶貴的財富。
縱觀楓亭境內的宗祠古廟能一直保留前清遺貌的已經寥寥無幾,所以村里若就此拆除重建不但是滄溪全村的損失,更是楓亭宗祠古廟的損失。個人粗見,若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盡可能保護宗祠原貌,加固地基基礎,替換土制墻體及腐朽的梁柱和破損的磚瓦,將郭氏宗祠進行保護性修復。只有這樣才是對傳統建筑的一種延續,對滄溪后世子孫的一種傳承。
一座宗祠,一座古厝。承載著不僅是幾代人的記憶,它所代表祠堂文化、姓氏文化、精神文化都是現在新建祠堂建筑不能替代的,縱觀現如今新建的宗祠古廟處處凸顯現代化的外觀,雖為仿古建筑,但新穎耀眼,早把原來那特有的“古味兒”丟的干干凈凈?;厥走^往,展望未來。重建對于郭氏宗祠無疑是毀滅性,還望郭氏族人再三考慮,也望有識之士詳加考證,為歷史負責,為后代子孫留住這間老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