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金山天文臺青海站始建于20世紀80年代初,位于德令哈的白公山旁,海拔3200米,也被稱為德令哈天文觀測基地。青海站在此設有13.7米直徑的天文望遠鏡,是國內唯一一個毫米波觀測站。德令哈地勢高,空氣透明度好,是亞洲最理想的天文觀測點之一。
中國天文臺巡禮--紫金山天文臺
紫金山位于南京城幾何中心,又稱鐘山,自古被譽為江南四大名山,紫金山天文臺位于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城遺址附近。天堡城是太平天國時期修筑的重要的軍事要塞之一。
紫金山天文臺落成于1934年,1950年5月20日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嚴格地說,位于天堡城的紫金山天文臺是紫金山天文臺的紫金山科研科普園區。紫金山園區至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它的建成標志著我國現代天文學研究的開始,中國現代天文學的許多分支學科和天文臺站大多從這里誕生、組建和拓展。由于它在中國天文事業建立與發展中作出的特殊貢獻,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
然而,隨著南京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該園區受光害污染,不再適合夜天文觀測,成為科普教育的絕佳之地。
作為天文科普基地,紫金山園區具有得天獨厚、無法復制的優勢。這里是民國時代直到新中國時期,中國現代天文學發源和拓展之地,集中體現了中國現代天文學發展的歷程;這里留有珍貴的科學歷史遺產,包括優秀的民國科研與觀測建筑、民國時期的天文望遠鏡、明清古代青銅天文儀器實物,以及結合紫金山天文臺學科優勢專門建立的隕石展館等,它們構成了這座天文博物館的基本陳列;這里既是太平天國遺跡,也是俯瞰南京全城,觀賞南京山水城林極佳的自然觀景平臺。
露天陳列有四個古觀象儀器:天球儀、渾儀、簡儀、圭表。這四件青銅觀象儀都為明清復刻版。天球儀鑄造于清代末期,是古代天文演示儀器,根據毀于戰火的明代正德年間鑄造的天球儀原型縮半鑄造。為青銅鑄造的、可以旋轉的天球儀,其上刻有古代根據天文實測坐標而標記的1449顆恒星,另標有黃道、赤道、銀河等,主要用于演示天體周日運動、估算恒星之間的相對坐標位置。
渾儀鑄造于明正德年間,是天文觀測儀器實物,由青銅鑄造,精致優美。該儀器集成了地平坐標系、赤道坐標系、黃道坐標系三種最常用的天球坐標系,通過四游儀控制窺管,可以觀測和記錄天體的三種天球坐標,是中國古代成就最高的天文觀測儀器之一。該望遠鏡曾在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后被德國掠至柏林展陳多年,后依據凡爾賽合約返還中國。
簡儀鑄造于明正德年間,最早的發明人是郭守敬。簡儀是在渾儀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只保留地平、赤道兩套天球坐標系同,并將兩套坐標系統分開設立,且儀器體型更大,更加方便觀測。它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青銅天文儀器,是中國古代成就最高的天文觀測儀器之一。
圭表也鑄造于明正德年間。該儀器的主要功能是通過對正午時刻的表影長度的連續觀測記錄,確定回歸年的具體天數,從而據此制定歷法、確定24節氣。
圭表旁的子午儀室主要用于天體測量和時間測量工作。其中陳列蔡司的子午儀,可精確觀測恒星上中天時刻;還有英國人制造的雪特擺鐘等和時間有關的計時展品。
大臺是紫金山天文臺的標志性建筑,建成于1934年。大臺是1934年落成的紫金山天文臺最重要的一幢建筑,功能為觀測、科研、辦公、會議等。大臺內的60厘米反射望遠鏡是民國時期遠東最大、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在小行星、恒星彗星等的觀測研究中發揮過重大作用。該望遠鏡在1955年觀測發現的一顆小行星,是在中國的土地上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景點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風景
1.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風景
江蘇省南京市紫金山天文臺的海拔高度是62米。
2. 南京的紫金山天文臺
紫金山天文臺沒有公交車可以到達,只能自駕車、步行或乘索道車到達。20路和游3路公交車有“紫金山索道”站,這是索道的山下站,從這個站乘索道到山上站,就是紫金山天文臺了。此外還有一條比較寬的山路可以步行到天文臺,大約需要40分鐘。
3. 江蘇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圖片
下載紫金山天文臺App,式南京旅游App,可查找天文臺預約,點擊即可預約。
4.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旅游攻略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所在地為江蘇省南京市,最近15天白天平均溫度為21.7度,晚間平均溫度為11.5度,舒適涼爽,建議穿著長袖類棉毛服裝登山。
紫金山,在每一個南京人心目中,都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秋天的紫金山,色彩斑斕,步入其中,仿佛進入秋天的童話世界,這里每一處風光都值得駐足觀賞。
5.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介紹 ,可以參觀嗎?
紫金山天文臺碩士研究生值得讀,無論是哪個學校的研究生?都是很好的發展前途,如果搞科研,首先必須讀研紫金山天文臺,在國內屬于比較高的高水平的天文臺
6.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風景圖片
門票價格:15元組成成分:據2015年12月天文臺官網信息顯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共有3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共有在職職工310人,在學研究生157人(其中碩士生77名、博士生80名)、在站博士后12名。
7. 紫金山天文臺在南京什么地方
國人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是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Purple Mountain Observato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位于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上,毗鄰鐘山風景名勝區,是中國人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2月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34年8月,紫金山天文臺建成;1950年5月,成立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的建成標志著中國現代天文學研究的開始,中國現代天文學的許多分支學科和天文臺站大多從這里誕生、組建和拓展。據2015年12月天文臺官網信息顯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共有3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共有在職職工310人,在學研究生157人(其中碩士生77名、博士生80名)、在站博士后12名。2017年3月28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被國家旅游局、中國科學院推選為“首批中國十大科技旅游基地”。 2017年3月1日,紫金山天文臺新發現一顆彗星命名“紫金山”。
8.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風景區門票
江蘇南京紫金山國家森林公園門票:成人票:0元 兒童票:0元
江蘇南京紫金山國家森林公園開放時間:9:00至17:00紫金山天文臺門票:15元,1.3米以下兒童9元,團體30人以上9折。紫金山天文臺交通:可步行登山也可乘纜車,山下的地堡城索道站乘纜車上山25元,往返45元。乘游3、20、315路公交車可達山下索道站。
9. 南京紫金山的天文臺簡介
最早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
紫金山在歷史上就是有名的風景區,郁郁蔥蔥的森林曾引發無數人的感慨。諸葛亮稱其“鐘山龍蟠,石城虎踞”;大詩人李白在《金陵歌送別范宣》中寫道“鐘山龍盤走勢來,秀色橫分歷陽樹”;明代詩人高啟的一句“鐘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乘長風”更是描述了鐘山的宏偉氣勢……可是,由于南京歷史上戰事頻仍,每一次戰事,都對森林造成了嚴重破壞。盡管森林自有它一定的生長和發育 周期,但在紫金山森林的發展過程中,歷史上的幾次有組織的植樹造林活動,則對不同階段森林植被的恢復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據中山陵園管理局高級工程師董麗娜介紹,這些活動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晉時期,《金陵地記》云:“蔣山本少林木,東晉令刺史還都,種松百株,郡守五十株?!庇纱丝梢?,早在1500多年前,紫金山的地帶性森林就曾遭到破壞,從而開啟了紫金山人工造林的歷史。到了南朝,對紫金山植樹造林的力度有所增加,《輿地志》云:“鐘山本少林木,宋時使諸州刺史罷職還者,栽松三千株,下至郡守,各有差焉?!痹诙惸瓤磥?,這些數字的出現,說明這個時期對植樹造林的重視程度又進了一步。
對紫金山的植樹造林在明朝進入繁榮時期。董麗娜告訴記者,其時,政府提倡以農桑為立國之本,大力提倡人工造林,因為興建明陵,山上更是廣植松樹,達十萬余株。
到了清朝,紫金山森林一度幾乎全部被破壞,僅剩靈谷寺、萬福寺、紫霞洞、明孝陵等數處殘林;到清朝末年,紫金山更是成為了一座荒山。其時,山坡上幾乎沒有多少樹木,土壤和巖石直接裸露在地表之上。
B 迎來新生
再現郁郁蔥蔥的森林景觀
1911年,此前供職于京師大學堂的加拿大人裴義理,來到南京擔任金陵大學教授,出于“招選貧民,開墾荒地,酌給費用,以工代賑,并教以改良農事與園藝之方”的設想,他和前清狀元張謇組織起“義農會”,開始在紫金山進行全面植樹造林。由于裴義理謁見了孫中山先生,其行為得到官方支持:紫金山的“官荒地”4000畝被批給“義農會”,由他們安排貧苦災民墾荒、造林、修路、開辟苗圃,建立災民子弟學校;在1911-1927年間,“義農會”和江蘇省立第一造林場在紫金山營造了大面積的馬尾松林;由于功績突出,人們曾經將紫金山一處樹木繁密的山谷稱為“裴義理谷”。
此后,隨著中山陵園成立,紫金山全山開展了有計劃的造林活動。據董麗娜介紹,其時,主要造林樹種有馬尾松、黑松及少量赤松、櫟類;地帶性樹種如楓香、烏桕、黃連木、槭類、樸樹、櫸樹、榆等也開始自然恢復,“至抗日戰爭爆發前,紫金山已基本郁閉成林?!?/p>
可是,在抗戰期間,紫金山森林又遭受了巨大損失。董麗娜告訴記者:“除中山墓、靈谷寺、明孝陵、天文臺南坡一帶外,全山森林絕大部分遭受破壞,毀林面積l700公頃以上,占全林的六分之五,損失馬尾松、黑松、赤松、櫟類等500余萬株?!?/p>
新中國成立后,紫金山森林迎來了真正的新生:至1962年,紫金山全山呈現出郁郁蔥蔥的森林景觀,共造馬尾松、黑松、楓香、杉木等440萬株,并在北坡直播櫟類70公頃;1976年后,又進行了大力補植造林和林相改造,至1982年共植樹種300余萬株。如今的紫金山,被稱為南京的“綠肺”:春天,透過干枯的樹枝,陽光布滿整個山林,遍地都是各種各樣的小野花;夏日的紫金山,滿眼郁郁蔥蔥;到了秋天,紫金山層林浸染,讓人如同置身于一幅美輪美奐的油畫之中;到了冬天,紫金山的落葉樹斜插于天空之中,呈現出別樣的野趣。
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南京紫金山天文臺
現行農歷(紫金歷)由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之美譽的紫金山天文臺編撰、發布。紫金山天文臺名揚在外,除了農歷的編撰發布外,其悠久的歷史以及豐厚的學術積淀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在這一期中,小伙伴們就來隨小星一起在歷史歲月的長河中游覽紫金山天文臺吧。
紫金山天文臺舊址
01、起源與波折
1913年,在日本東京召開的亞洲各國觀象臺臺長會議邀請了徐家匯觀象臺臺長勞積勛神父(法國人)代表中國出席會議,而中央觀象臺僅被允許列席會議,時任中央觀象臺臺長高魯斷然拒絕參會。消息傳出,舉國嘩然。從那時起,國人尤其是包括高魯在內的知識分子認識到擁有現代天文臺的重要性,此后高魯為此多方奔走。
1927年11月,高魯的提案“建國立第一天文臺在紫金山第一峰(北高峰)”獲得通過。翌年4月,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成立,這便是現在紫金山天文臺的前身,高魯被任命為研究所秘書兼所長。1928年底,高魯被任命為駐法國公使,所長一職出現空缺,由高平子擔任代理所長,但建造天文臺的事宜被暫時擱置了。1929年7月,余青松接任所長,他將臺址改為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峰,建臺事宜隨即重啟。此后雖然遭遇了經費不足、長江水災等眾多問題,但在余青松等老一輩天文學家的堅持和努力下,輾轉周折,紫金山天文臺于1934年8月終于建成,當年9月1日舉行了落成儀式并開始天文觀測。
紫金山天文臺奠基紀念
紫金山天文臺正式落成之時擁有全國甚至全亞洲名列前茅的“天文四大件”,包含:600毫米反射大赤道儀(此處的赤道儀可理解為安裝了赤道儀的天文望遠鏡,下同)、200毫米折射赤道儀、135毫米超人差自動子午儀、100毫米羅氏變星攝影機,其中600毫米反射大赤道儀為當時遠東地區口徑最大的望遠鏡。
600毫米反射大赤道儀
但好景不長,隨著日軍侵華戰爭的推進,天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和部分儀器于1937年8月23日起被迫陸續疏散、轉移,撤出南京,輾轉于長沙、桂林,最后落腳于昆明,余青松在昆明東郊的鳳凰山選定臺址。1939年春,鳳凰山天文臺落成,這便是現在云南天文臺的前身。同年5月,中斷近兩年的天文觀測在鳳凰山恢復了。
1941年1月,余青松辭職,張鈺哲被任命為專任研究員兼所長。數月后,張鈺哲組織了1941年9月21日日全食觀測隊。此時正值抗戰時期,觀測隊克服種種困難,最終在9月21日成功完成了這次日全食觀測。由于戰亂等原因,許多計劃觀測的國外觀測隊取消了行程。這是我國境內第一次對日全食進行科學觀測,對于當時的中國天文學界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抗戰結束后,張鈺哲出訪美國,陳遵媯任代理所長。天文研究所于1946年5月重新遷回南京,而鳳凰山天文臺則由天文研究所和云南大學共同管理。兩年后張鈺哲回國,繼續擔任所長一職。
02、 新生與發展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11月1日,中國科學院成立,天文研究所歸其領導。1950年5月20日,天文研究所的名稱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張鈺哲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臺長,他擔任該職務直到1984年7月退休,此后仍然是紫金山天文臺名譽臺長,直至1986年7月21日去世。
新中國成立后,紫金山天文臺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在這里創造了中國現代天文史上的多個第一。它是我國第一個現代天文研究機構,是中國近現代天文學的發祥地;擁有東亞最大的天文圖書館;是我國第一批天體物理、天體測量和天體力學碩士、博士學位授予點;2009年12月,中國第一架近地天體望遠鏡在紫金山天文臺盱眙觀測站正式運行,它是我國最大的施密特望遠鏡,為小天體搜尋、探測立下了汗馬功勞。
盱眙觀測站近地天體望遠鏡
與此同時,紫金山天文臺先后負責承建了南京天文儀器廠、天津緯度站和各地的人造衛星觀測站等許多天文臺站;1962年8月,原屬紫金山天文臺的佘山觀象臺和徐家匯觀象臺合并組建上海天文臺;1958年鳳凰山天文臺改名為紫金山天文臺昆明工作站,之后于1972年擴建為云南天文臺。
鳳凰山上的云南天文臺總部
由于光污染等原因,20世紀80年代起,紫金山的天文觀測與研究逐漸減少,僅保留太陽觀測等在白天進行的項目,其他觀測項目慢慢由下屬的其他臺站承擔。1994年,紫金山天文臺將明清古天文儀器陳列地和紫金山上風景優美的區域劃為參觀區,面向公眾開放,紫金山天文臺舊址則于1996年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紫金山天文臺舊址全景
近一個世紀的發展,使紫金山天文臺從中國現代天文觀測的創建者逐漸過渡為我國現代天文事業的踐行者,從紫金山天文臺衍生出的眾多天文臺站已成為當今我國天文學界的主力軍,取得了眾多令世人矚目的天文發現,“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之美譽可謂名符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