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瓊崖特委瓊崖縱隊總部舊址位于儋州市南豐鎮,時代為民國。為海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舊址門前公路,西至圍墻,南至陳子堂住宅邊墻,北至王之年住宅邊墻,面積146平方米,中共瓊崖特委瓊崖縱隊總部舊址,中共瓊崖特委瓊崖縱隊總部舊址簡介,中共瓊崖特委瓊崖縱隊總部舊址-儋州市中共瓊崖特委瓊崖縱隊總部舊址旅游指南
Vlog|?帶你走進中共瓊崖一大舊址
(責編:劉瀚濤、蔣成柳)
紀念海南解放70周年 | 跟著“紅船”破浪遠航!走進中共瓊崖一大舊址尋覓紅色記憶
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簡介。盧海浪 攝
“???/a>解放西路竹林街131號”這一門牌號在海南有著特殊意義。1926年6月,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此召開,大會選舉產生的中國共產黨瓊崖地方委員會成為當時瓊崖人民革命事業的領導核心,開啟了瓊崖革命“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不朽傳奇。
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巷子里的浮雕。盧海浪 攝
瓊崖“紅船”從這里駛出
3月13日,??诰W記者來到解放西路中段,顯眼的火炬形石碑鐫刻著“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石碑周身莊嚴肅穆。沿著指示牌往里走,在約80米長小巷的兩側青磚墻上,瓊崖革命志士為實現共產主義而斗爭的歷史場景浮雕栩栩如生,讓人仿佛回到了戰火紛飛的年代。
上世紀初,瓊崖人民遭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雙重壓迫,各方勢力在海南相互角逐,戰亂不止、民不聊生。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后,黨中央派羅漢、吳明(原名陳公培)等黨團員在瓊崖開展革命活動。1926年初,王文明、羅漢等人在??诎l起成立中共瓊崖特別支部。不久后,???、府城、文昌、瓊東、樂會、萬寧、定安、陵水、澄邁等地的黨支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1926年6月,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秘密召開。大會分析了全國和瓊崖的革命形勢,討論了瓊崖黨組織的主要任務,通過了關于職工運動、農民運動、政治工作、軍事工作等決議,并選舉產生了中國共產黨瓊崖地方委員會。
大會結束后,一批優秀干部深入瓊崖各地農村和城鎮開展革命斗爭的宣傳與組織工作,農民運動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潮。從1927年到1950年,海南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艱苦卓絕、不屈不撓的斗爭,讓五星紅旗插上了天涯海角。
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盧海浪 攝
革命舊址蘊藏紅色記憶
受疫情影響,中共瓊崖一大舊址還未正式開放,平時熱鬧非凡的展館此刻靜謐無聲。在中共瓊崖一大舊址管理處副主任陳鴻輝的帶領下,??诰W記者走進一大舊址,只見庭院內楊善集和王文明的雕像在古樹下手持書卷面對面站立?!斑@里原為邱氏祖宅,房屋建筑為磚木結構,是較為典型的海南民居建筑?!标慀欇x向??诰W記者介紹,舊址目前共有三部分組成,分別為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史料展、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瓊崖革命武裝斗爭史料展及參會代表專題展。
楊善集與王文明雕像。盧海浪 攝
“宅子的主人邱秉衡與瓊崖革命的開拓者楊善集、王文明為同窗好友,受他們及其舅父——革命烈士葉文龍革命思想的影響,邱秉衡非常支持革命,當他得知要在??谶x擇一處秘密地點成立地方黨組織時,便義無反顧地把祖屋提供出來?!睋慀欇x介紹。
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場景(油畫)。盧海浪 攝
在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史料館內,展館正中間的中國共產黨黨旗讓人肅然起敬,屋內擺放著一張方桌及12張舊木椅。抬頭一望,一張油畫作品生動形象地刻畫了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場景。特派員楊善集立身傳達指示精神,王文明仔細聆聽,羅漢、馮平等人圍坐在旁,一個個青年才俊的臉上寫滿了昂揚斗志,堅定的信念躍然畫上。
同樣,在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瓊崖革命武裝斗爭史料展及參會代表專題展館內,連排的資料和古舊的文物詳盡展示了瓊崖革命艱苦卓絕的斗爭歷程。
展館內部。盧海浪 攝
紅色景點助推愛國主義教育
目前,中共瓊崖一大舊址已作為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正式對外開放?!白匀ツ暌淮笈f址擴建后,內容更加全面,形式也更加豐富,??趶V大黨員紛紛組隊前來參觀學習?!标慀欇x表示,最多的時候一個早上曾有十幾支隊伍紛沓而至。
“兒時只覺得那是家人常帶自己去的一個地點,長大后再去參觀卻有全然不同的感觀?!痹谂f址附近一商鋪上班的林女士告訴??诰W記者,自己在去年國慶期間重新參觀了舊址?!斑@是??趯氋F的財富,也是抹不去的紅色記憶,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惜?!绷峙勘硎?,今年是海南解放七十周年,等疫情結束之后,自己定要再去一大舊址打卡。
來 源|??诰W
轉載請注明出處
歡迎投稿:bsxxcb@163.com
“白沙新聞在線”微信公眾號由中共白沙黎族自治縣委宣傳部主辦。知白沙最新時事資訊,曉白沙自然山川之美,品白沙民俗文藝內涵,關注我們,白沙將盡在您的掌握之中。喜歡,別忘了關注喔!
讓更多人看見你“在看”的好新聞↓↓↓
中共閩中特委舊址
編者按:
70年前,英勇的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矗建了中華民族抵御外辱的歷史豐碑。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在享受著抗日戰爭的勝利果實。雖然戰爭的煙云已經消散,但歷史是不能忘記的。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來臨之際,本報選取了10處與抗日活動有關的莆田革命舊址,追尋閩中革命先輩的足跡,讓讀者“駐足”在革命遺址前,重溫歷史,緬懷先烈,珍惜和平,警示未來。
寧里地處莆田和永泰交界處,是國民黨軍警從不光顧之地。1936年9月,方子明按照中共閩中特委指示,在這里開辟新的地下據點,并把活動區域從寧里逐漸擴展到永泰的涼傘山、寨下、旗插安等村。10月底,閩中游擊隊從山溪轉移到寧里、旗插安隱蔽休整。中共閩中特委決定把這里建成穩固的游擊根據地,于是派出工作組,深入各村做群眾工作,組織農會,發展黨員,建立支部,使游擊隊在這里牢牢扎下了根。
1937年2月,中共閩中特委書記王于潔等5位領導人因叛徒出賣被捕犧牲,唯一幸免于難的閩中特委軍委委員劉突軍主動擔負起領導重任。3月,成立中共閩中工委,以接替特委領導。6月中旬,黃國璋從香港回到寧里工委機關,向劉突軍、蘇華匯報去香港向中共南臨委請示工作的情況。隨后,中共閩中工委在寧里召開擴大會議,黃國璋傳達了中共南臨委關于閩中工農游擊隊統一改編為抗日義勇軍以及同國民黨進行合作抗日談判等指示精神。會議決定閩中工農游擊隊改編為抗日救國義勇軍第7路軍第l縱隊;同意中共廈門工委把中共晉南工委劃歸中共閩中工委領導的建議,并決定李剛為中共閩中工委委員。這次會議對于中共閩中工委貫徹執行“聯蔣抗日”方針具有重要意義。中共閩中工委根據新形勢,決定游擊隊繼續隱蔽在寧里、旗插安一帶集中整訓,為奔赴前線抗日作準備,并敦促國民黨地方當局停止內戰、共同抗日。
9月上旬閩中國共兩黨合作抗日和談達成協議,10月15日,閩中抗日義勇軍奉命下山接受點編。1938年5月,編入新四軍開赴皖南前線抗日。中共閩中工委書記黃國璋與方子明、蘇華、饒云山、楊鳳來、張坤等同志繼續留在地方開展工作。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閩中工委(閩南特委)機關仍設在寧里,直到1941年初遷往永泰縣鳳洛。閩中黨組織領導游擊隊在寧里開荒種地,建窯燒炭,并舉辦過數期縣、區干部學習班,培訓黨員干部,鞏固和發展基層組織,領導游擊隊開展抗日救亡斗爭。這些參加學習的青年學員后來大都成為閩中革命的骨干力量。
中共閩中特委舊址原為民居,由門房、大廳、后廳、天井、左邊1棟兩層樓房、右邊兩棟兩層樓房相互聯結組成,為土木結構,占地面積760平方米。2010年至2011年,莊邊鎮黨委、政府組織多方籌資修復,舊址面貌一新。閩中老同志許集美為該舊址題寫址名。2014年5月,在舊址一層大廳建立了陳列室,展示中共閩中特委在寧里的革命斗爭史跡。該舊址為莆田市黨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