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紅博城

中山·紅博城

AAAA級旅游景區

中國(大涌)紅木文化博覽城,簡稱“紅博城”,是“中國紅木家具產業之都”——廣東省中山市紅木家具產業的升級力作。

紅博城的鎮館之寶,有珍稀名貴、存世經典的崖柏、黃花梨、烏木、孔雀石、景泰藍工藝精品,蘊藏不朽的傳說。

此外,紅博城里還有九座大師園,可現場觀摩大師創作;紅木主題郵局,可領取紅木特色明信片;紅木主題酒店,體驗皇家的奢華與現代的舒適。

特色:紅博城中,逛紅木、賞紅木、買紅木,享受一條龍服務

地址:中山市大涌鎮岐涌路

中山紅博城在哪里?怎么去?

說到這個中山紅博城,相信很多朋友都不怎么熟悉,這是一個集嶺南、江南、徽派、仿古建筑風格于一體的古典中式建筑群落,而且這里的文化是以紅木文化為主的。在這個旅游城里,有很多小景點。對于這個景點的具體位置,有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1、景點地址

中山市大涌鎮岐涌路中國紅博城。

中山紅博城在哪里?怎么去?

2、交通指南

可乘坐010路、057路、K06路至大涌紅博城站下車,步行可達。

中山紅博城在哪里?怎么去?

3、景區簡介

中山紅博城是一個以紅木文化為主的文化旅游城,是一個集嶺南、江南、徽派、仿古建筑風格于一體的古典中式建筑群落,內部建設有會議展覽中心、“千年走一回”博物館群落、嶺南文化街、嶺南匠藝廊、紅木家具展銷中心、紅博城酒店組團、紅木產業總部大廈、隆都里新人文體驗美食街區、非遺印象園等小景點。

中山紅博城在哪里?怎么去?

在多數人印象中,“博物館”總是歷史和傳統的代名詞。為了給參觀者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增強體驗性和互動性,紅博城博物館全面啟用空間視錯覺、光影特效、VR三維空間虛擬世界等聲光電高端技術,集科普教育、文化體驗、藝術欣賞為一體。

數十件鎮館之寶,數千件珍稀名貴、存世經典的崖柏、黃花梨、烏木、孔雀石、景泰藍工藝精品,精妙絕倫、鬼斧神工,每件都栩栩如生、巧奪天工。

武陵山中“遵義城”——紅色茨巖塘

武陵山中“遵義城”——紅色茨巖塘

茨巖塘位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茨巖塘鎮,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中心,是湘鄂川黔省的首府。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時期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員會、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湘鄂川黔省軍區和中華蘇維埃中央軍事委員會湘鄂川黔分會等省直機關和紅二、六軍團醫院,兵工廠,供給部,隨營學校設在這里,被譽為武陵山中的“遵義城”。

《豐碑》

1934年11月26日——1935年2月1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員會、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湘鄂川黔省軍區和中華蘇維埃中央軍事委員會湘鄂川黔分會先后成立。

望鄉臺阻擊戰遺址

1935年4月12日,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軍區、分革軍委遷龍山縣興隆街劉家坪蔣家大屋。5月6日,遷茨巖塘龍家灣龍家大屋。9日,在龍家大屋召開茨巖塘會議,制定了“一、暫時不渡長江,仍在原地區爭取勝利,省委立足茨巖塘;二、湘敵較強,取守勢,鄂敵較弱,取攻勢;三、出其不意,積極向鄂敵進攻,在反‘圍剿’中掌握主動權”的三條戰略方針,作出了“圍宣恩,打忠堡;圍龍城,擊湘鄂”的“圍城打援”戰略,取得了宣城、忠堡、龍城、小井、象鼻嶺、胡家溝、招頭寨、板栗園、芭蕉坨等9次戰斗的勝利,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對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第二次“圍剿”,有力的策應了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

從1935年5月6日遷到茨巖塘至1936年2月7日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成立共歷時276天。在茨巖塘,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從1934年12月1日在大庸創建到1936年2月7日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成立歷時時3年16個月433天,分大庸、塔臥、興隆街、茨巖塘、長征6個時期。其中,大庸永定9天,永順縣塔臥123天,龍山興隆街24天,龍山縣茨巖塘232天,長征時期45天。期間,建立了省、縣、區、鄉四級蘇維埃政府或革命委員會,黨政軍機構齊全。

龍山縣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全景

茨巖塘紅色文化遺產眾多,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全國30條紅色旅精品線路”“全國文明鄉鎮”“國家級烈士陵園紀念設施單位”“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等國字號文化旅游品牌。

龍家大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

茨巖塘湘鄂川黔革命委員會舊址

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龍家大屋位于龍山縣茨巖塘鎮茨巖社區龍家灣。

龍家大屋,始建于清末民初,一正兩橫,坐西北朝東南,屬三合水土家轉角樓,有房33間。建筑面積790平方米,占地面積1240平方米。

1935年5月6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員會、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湘鄂川黔省軍區和中央軍事委員會湘鄂川黔分會從龍山縣興隆街劉家坪遷此。

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設秘書處、糧食部、內務部、土地部、財政部、警衛室等省直機關和任弼時、賀龍、關向應、蕭克、王震、夏曦辦公室以及會議室、食堂等辦公場所。

芭蕉坨戰斗遺址

板栗園大捷遺址

1935年5月9日,茨巖塘會議在這里召開。會議制定了“一、暫時不渡長江,仍在原地區爭取勝利,省委立足茨巖塘;二、湘敵較強,取守勢,鄂敵較弱,取攻勢;三、出其不意,積極向鄂敵進攻,在反‘圍剿’中掌握主動權”的三條戰略方針,作出了“圍宣恩,打忠堡;圍龍城,擊湘鄂”的“圍城打援”戰略,取得了宣城、忠堡、龍城、小井、象鼻嶺、胡家溝、招頭寨、板栗園、芭蕉坨等9次戰斗的勝利,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對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第二次“圍剿”,有力的策應了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

從1935年5月6日遷到這里至1936年2月7日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成立共歷時276天。

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龍家大屋,2001年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公布為全國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列入中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單、中國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2017年公布為國防教育示范基地。

方漢英烈士墓

方漢英烈士墓

方漢英烈士墓位于龍山縣茨巖塘鎮茨巖社區騾子堡方漢英烈士陵園。

方漢英烈士墓占地24平方米,呈梯形,分拜臺、碑座、碑銘、碑體四部分。墓高8米,碑座高1.5米,碑銘高1米,碑身高5.5米?!胺綕h英烈士墓”六個紅色大字在碑體上栩栩生輝。方漢英烈士陵園占地30畝,園內有歌吟方漢英的詩碑銘。

方漢英又名方獻宇,1912年生于江西萍鄉。1935年6月——10月任中共龍山縣委書記。1935年10月9日,方漢英被叛徒出賣殺害,時年23歲。犧牲時葬王家井。紅軍北上,方漢英被掘墓焚尸。后遺骸被老百姓收藏葬茨巖塘老街。1952年中央南方革命根據地訪問團來茨巖塘訪問,筑墓易地堡。1974年遷騾子堡。

2019年,方漢英烈士墓公布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楊家祖屋:賀龍智擒熊貢卿舊址

賀龍智擒熊貢卿舊址——楊家祖屋位于龍山縣茨巖塘鎮涼水村涼水井楊家橋。

楊家祖屋為土家單體民居,四排三間,有堂屋、火堂、臥室、廚房、偏房7個房間。

1933年12月28日—31日,蔣介石說客熊貢卿、梁素佛居此。30日晚被賀龍擒拿后囚禁在此。31日,紅三軍在茨巖塘興場坳彭家山桃李坡下的連七臺召開軍民公審大會。會上,賀龍宣布了熊貢卿、梁素佛“策反”、“收編”紅三軍的罪行,由紅二十五團團長劉開緒執槍處決。

英山紅軍遺骸紀念園

群英山紅軍遺骸紀念園位于龍山縣茨巖塘鎮甘露村甘露坪群英山下的半寨小學。

1935年5月6日,紅二、六軍團后方聯合醫院涼水井后,犧牲的紅軍傷病員開始用木板釘成匣子葬在半寨的古樹枹和桐子灣。在紅二、六軍團“圍城打援”期間,大量紅軍傷病員送到了涼水井紅軍醫院。在半寨頭、涼水井整整駐扎了7個傷兵連,其他11棟民房都是醫院的臨時病房。由于犧牲的紅軍戰士越來越多,醫院就在離醫院一里遠的群英山下的向家源、曾家臺挖了一個大坑,將紅軍戰士的遺體碼在坑中掩埋。因紅軍遺體太多,老百姓只好將戰士遺體順著群英山腳掩埋。

1976年6月,涼水井、半寨頭、巖板、甘露、大田五個村在群英山下修建半寨聯合小學時,紅軍遺骸出土。

為紀念這些無名的紅軍戰士,2019年8月龍山縣修建了這座紅軍遺骸紀念園。

楊家大屋:涼水井紅二、六軍團醫院舊址

茨巖塘涼水村楊家大屋(資料圖片)

紅二、六軍團醫院舊址——楊家大屋位于龍山縣茨巖塘鎮涼水村涼水井楊家橋。

楊家大屋,一正兩橫,坐西北朝東南,系三合水土家轉角樓。占地面積524平方米,建筑面積320平方米。

1935年5月6日,紅二、六軍團供給部隨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員會、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湘鄂川黔省軍區和中央軍事委員會湘鄂川黔分會遷此。

涼水井紅軍醫院設門診、住院、中草藥加工、醫務室、病房五個醫療機構。楊家大屋的正屋是管理處、門診、住院、中草藥加工等部門,左側的轉角樓上是醫務室,右側的廂房和堂屋是病房。

涼水井紅軍醫院有醫生100多人,傷病員800多人,編重傷、重病、輕傷3個連。傷病員來自龍山、永順、桑植、宣恩、咸豐、來鳳前線。

2006年,紅二、六軍團醫院舊址——楊家大屋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蒙家大屋:紅二、六軍團供給部舊址

茨巖塘紅二、六軍團供給部舊址

紅二、六軍團供給部舊址——蒙家大屋位于龍山縣茨巖塘鎮包谷村蒙家寨。蒙家大屋建于明末清初,木結構,一正兩橫,為三合水土家轉角樓。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面積800平方米。

1935年5月6日,紅二、六軍團供給部隨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員會、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湘鄂川黔省軍區和中央軍事委員會湘鄂川黔分會遷此。

蒙家大屋作為紅二、六軍團供給部,紅軍打土豪沒收的和從戰場繳獲的光洋、糧食、槍支、彈藥等物質都送到這里,又從這里分發紅軍各部。

當時,任弼時、賀龍、蕭克的夫人陳琮英、蹇先任、蹇先佛居此,是賀捷生的出生地。

姚家大屋:紅二、六軍團兵工廠舊址

紅二、六軍團兵工廠舊址——姚家大屋位于龍山縣茨巖塘鎮甘露村甘露坪大堡山下。

姚家大屋,坐南朝北,始建于明末清初,木結構,坐南朝北,三正三橫,為四合水窨子屋。右為轉角樓,左為廂房。另有橫屋、豎屋1棟。左為石朝門,右為木朝門。占地面積3400平方米,建筑面積1672平方米。

1935年5月6日,隨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員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湘鄂川黔省軍區和中華蘇維埃中央軍事委員會湘鄂川黔分會從興隆街劉家坪遷此。

姚家大屋由左院、右院組成。右院為紅軍被服廠。左院為紅軍技術學校、兵工廠。內設炸彈、財政、翻砂、修理4個科和紅爐、翻砂、修槍、手留彈、木業、縫紉6個車間。主要生產馬尾炸彈、瓦制手榴彈、長短槍子彈和制作、縫補軍服。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甘露坪紅軍兵工廠是中國最大的紅軍兵工廠。

2006年,紅二、六軍團兵工廠舊址——姚家大屋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作者】黎代華

中國古代長城博物館——山西天鎮

作者:李永泉

天鎮明長城遺址

天鎮縣,位于大同市東北端,地處晉、冀、蒙三?。▍^)交界處,東臨河北懷安縣,南毗河北省陽原縣,西接陽高縣,北楔內蒙古興和縣,素有“雞鳴一聲聞三省”之稱。天鎮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戰國時為趙國延陵邑,西漢建延陵縣,唐設天成軍,遼代改為天成縣,明代又改制為天成衛、鎮虜衛;清順治三年(1646年)合成天鎮衛,雍正三年(1725年)稱天鎮縣一直至今。

天鎮北魏長城遺址

在西洋河北,雙山南明長城南1里許,東西走向,6000米長,和明長城近似平行,當地人稱“長城塄子”。北魏于公元398年拓跋珪從盛樂遷都平城(今大同),始稱皇帝,改元天興。時天鎮境域屬畿內之地,有琦城、和堆城、石虎城、羅亭、托臺亭??h域位置在畿輔地域東北邊上。東鄰上谷。明元帝拓跋嗣奪取大宋河南諸州縣后,在北方仍面臨強大的柔然部落,遂筑長城以加強防御。學者王國良在《中國長城沿革考》認為,北魏這次修長城,東起赤城,西亙歷東洋河之南、山西北邊,直達陜西神木。北魏遷都洛陽后,平城改置恒州,漸曠廢為塞外之地。

天鎮漢長城

天鎮縣在東漢時為代郡當城縣延陵鄉地域?!?a href='/houhanshu/' target=_blank>后漢書·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載,東漢光武建武十三年(37)“詔霸將跎刑徒六千余人,與杜茂治飛狐道,堆石布土,筑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余里?!睋鲜鲇涊d,部分學者考證,平遠堡東的長城,即上文所說“亭障”。1986年縣文物調查,其“土質硬,呈褐色,夯層厚7-17厘米;夯窩呈圓形,布局甚密,直徑約5厘米,深0.5厘米。在夯土層中及西側遍布繩紋陶片和瓦當等,推其時代為漢魏時期?!?/p>

慈云寺

慈云寺被譽為“關北巨剎”。初建于唐代,原名法華寺。明宣德年間改名為慈云寺?,F在見到的慈云寺全貌,正是明初宣德年間保留下來的一組完整的古建筑群。全寺長140余米,寬40余米。有金剛殿、大雄寶殿、釋迦殿、毗盧殿4座大殿和東西兩廂的觀音殿、地藏殿。慈云寺4大殿頂部的屋脊,全部是精致的磚雕琉璃浮雕,兩側裝飾有花樣繁多、斗姿爭妍的花卉圖案和色彩絢麗、造型奇特的五色龍。頂部立有眾多的人物和各種走獸的彩色塑像,形象逼真,生氣勃勃,是明代彩塑藝術珍品。毗盧殿是該寺的主殿,殿內的木雕藏經閣精巧別致,曾藏“三藏經”百余冊,1952年移至大同市博物館。釋迦殿、觀音殿、地藏殿現存100多平米的壁畫,為二十四諸天、天龍八部等內容,為明代所繪。2006年05月25日,慈云寺作為明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沙梁坡漢墓群

位于天鎮縣城南5公里處的馮家夭村東南沙梁坡上,現存有封士的漢代將士墓43座。分布范圍南北長約5公里,東西寬約2.5公里,封土堆一般高為5至8米,周長約為50 至90米。全部由黃土堆夯壘而成。大大小小的墓葬散落在一眼望不到邊的沙土坡上,墓葬之間的距離近30多米,遠的三五公里,錯落有致,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墓群。

盤山顯化寺

盤山原名叫四里崗,距縣城東南8里許。清朝乾隆年間,知縣張坊等文人雅士到這里敬香踏青,見山勢如龍蟠吐珠,起名盤山。山坳如盆,水草豐茂,并有一小泉流瀉。唐時建有一寺,俗稱盆兒寺,植松種槐。到明宣德二年(1427年)盆兒寺建筑僅存在石幢。是年,重建釋迦殿等,敕賜顯化寺。后來又鑿石洞二窟,名為大小石窟。

在明宏治、嘉靖、萬歷年間,清代的乾隆、道光年間又有維修。光緒年間增建神仙洞。至此,形成座北向南、從高向低四處院落,北院有樓一幢,神仙洞為底層,上為文殊樓;右配僧舍3小間。中院韋馱殿,面闊三間,右配方形鐘樓,左下方有唐松一株,松左山腳有九仙殿一小院,院內有槐抱榆一株。下院釋迦殿,面闊三間,右山巖上玉皇閣,面闊一間。左山腳師房樓,面闊一間。底院,無正殿,左首觀音殿,其南為一小廟,正南開山門。寺院占地約二萬平方米,樓閣亭臺,松槐榆柳、牡丹桃杏俱全,有山有水,且集釋道儒于一寺。清朝以來,一直是天城官吏、文人雅士、平民百姓踏青拜佛首選寺院。

保平堡

拍攝于20世紀30年代的保平堡

保平堡是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修筑,周長一里七分。此堡堡址海拔1255米,占地41畝。這個堡是嘉靖年間修筑長城,又修筑和長城相配合的五堡(新平堡、樺門堡、保平堡、平遠堡、平定堡)之一,西面距長城1公里,南面和樺門堡、北面和新平堡相呼應,當時屬大同鎮新平路直屬戍堡之一。

據明萬歷《三云籌俎考》記載時駐有“守備、坐堡把總各1員,有官兵314人,戰馬和騾子17匹,分守長城7里多,邊墩18座,火路墩11座”。保平堡堡內中心建有玉皇閣一座,建筑和現存的新平玉皇閣一樣。據這個堡的老年人說,登閣一望,長城內外十里景象盡收眼底。堡雖不大,卻有寺廟12處,龍王廟、奶奶廟、羅漢廟、佛殿、觀音廟、城隍廟、真武廟,城門上建有關帝廟。

馬總兵

名芳,字德馨,蔚州人。據《明史·列傳第九十九·馬芳》中記載,他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遷薊鎮副總兵,不久任宣化鎮總兵。病故于明萬歷九年(1581年)。馬芳十歲時,被蒙古游牧俺答部落俘掠到北方,放牧牲畜。嘉靖年間周尚文為大同鎮總兵時逃回,當了明朝大同鎮守軍中的隊長。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調到新平路新平堡。在野馬川、泥河(天鎮西門外小河古稱泥河)等參戰中,立功,逐步遷升為指揮僉事。說明馬芳確實在過新平堡,也當過總兵。清乾隆《天鎮縣志》中也有記載。

馬總兵宅邸

是明代大同鎮新平堡總兵馬芳的官邸,是典型的北方民間四合院建筑。大門在小巷里頗為顯眼,門的兩側豎立著精美的花樣磚雕。迎面有一爿炫目的石雕影壁,壁前兩側二門各通一進四合院;均為瓦作單坡式建筑。大門作硬山式頂。山墻樨頭為磚雕裝飾,上層為水漫金山寺,中層福、祿、壽三星宴樂圖;下層為對稱式五級須彌座刻花,中刻異獸。影壁:高3.5米,頂部迭道出椽,三踩單翹,頭拱五朵,并飾如意花;兩側下出蓮花柱,置花框,內作鳥形圖,壁身四角作抹角吉祥花,內有舞獅,中心圓內為嫦娥奔月圖;其造型獨特逼真,栩栩如生。為民居建筑中少有的佳品。

黑龍寺林場

黑龍寺山林是根據黑龍寺廟而得名的,位于天鎮縣距縣城20多公里。整個山林距縣城20多公里?!昂邶埍场鄙绞撬追Q,實際是天鎮第二峰溜冰臺主峰北麓。清末民國初,天然樺林長滿一至六溝,由于是自然官林,多次被周圍群眾砍伐,僅民國年間就有兩次。但樺林一次又一次地再生,有白樺、紅樺、山楊、山柳、山杏、小葉楊、青楊、山榆等。植被灌木有胡枝子、虎榛子、山刺玫、紫丁香、黃刺玫、玫瑰、桃叢等30多種,以及高山草甸羊草等。還有菌類植物松蘑菇、樺蘑菇、草蘑菇、巨型馬勃(大的有臉盆大?。?、茯苓、茯神、豬苓。

整個山背林木森森,灌草相織如毯。遠遠望去,墨綠起伏,如同一條黑龍,所以俗稱“黑龍背”。林內有黑龍寺遺址一處,其不遠處半山腰有“龍眼泉”二個,相距不遠,再旱不涸,再澇不溢,寺廟和尚、上山放牧牲畜再飲不竭,人們說是黑龍的“龍眼”。六條溝,溝溝有清溪滲流。林草之間,有飛禽走獸20多種,黑翅鷹、山燕、喜鵲、紅嘴鴉、麻雀、大灰雀、黃雀、雉、雉雞、半雉、蜥蜴、蛇、獾子、黃鼬、貓頭鷹、花背鼠、狍子、鼢鼠、山貍、啄木鳥、原鴿、鷓鴣、兔等。夏秋之季上山,花香鳥語,溪水潺潺,更兼林綠草密,空氣清新,十分宜人。

新平堡

新平堡是山西也是天鎮縣最北端,東與河北、西和北與內蒙古兩?。▍^)交界,人們所說的“雞鳴聽三省”之地。明長城縱貫于堡城西面和北面,為明代宣化、大同兩鎮的咽喉要地,也是蒙古游牧民族兵馬經常南下侵擾爭戰之地。因此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修筑了土堡,派兵駐守。為新平路駐地。

新平堡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三月,開設馬市,和北方蒙古族游牧部落韃靼進行茶馬布匹等交易,但當年十一月就停止了。在隆慶四年(1570年)農歷九月在新平堡西1里許馬市口和蒙古游牧部落俺答恢復貿易,俺答被封為順義王,牧民以牛、馬、皮張、金銀和明朝商販交換布匹、茶、綢緞等,明朝廷也從中買騾、馬補充軍用。

玉皇閣

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在新平堡中央修建了玉皇閣一座,也就是現在的這個玉皇閣,為明代典型的正方形三層兩檐歇山頂式樓閣,面闊3間,進深3間。斗拱四鋪作補間1朵,正脊、戧脊為琉璃雕作;底部為石基磚碹十字形通道,上面四周為壓條磚欄;上層為木制勾欄平座,上下座均有回廊。這是新平堡最高的建筑,也是新平堡標志性的建筑。玉皇閣內上層原有銅鑄玉皇像一尊,傳說黃金為內臟。下層有泥塑玉皇像一尊,東西兩側墻面繪眾神壁畫。玉皇閣不僅是新平堡唯一遺存明代邊塞城堡的代表建筑,也是全縣明代7座玉皇或昊天或大奎閣的唯一遺存。在新平堡,明清之際,建有庵、廟、寺、祠、閣、殿等20多處,釋、道、儒乃至明清官員功德祠,明教(白蓮教)神殿都有,堪為邊塞文化集中城鎮之一,又兼有四百余年對北方少數民族的貿易史,也是中原文化和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和城鎮之一。而玉皇閣是這歷史的見證。

大橋村便行橋

雙成橋是清朝康熙年間,建筑在大橋村東、西二座橋的總稱,座落在宣化府至大同府的官道上。這條官道明朝是北防抵御蒙古部落南下的九邊重鎮中大同府、宣化府運送物資、傳遞信息的主要通道,也是明王朝北方游牧部落開展茶馬布匹等邊境貿易的主要渠道之一。清朝是京城通往北方甚至是俄國的通道之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這兩座橋,尤其西橋,由于溝道是從南山而來,溝長洪水大,多有沖毀。毀而筑,筑而再毀再筑。到道光九年(1829年)最后一次建成現在的便行橋和東橋。西橋為單孔敞肩石拱橋。橋拱石碹,橋身磚砌,橋面石鋪。西橋橋額有“便行橋”字樣。橋面兩側有石板欄桿,石桿21對,每根上端雕一個石獅,石欄板上有雕刻花紋?,F在的便行橋僅村內使用,東橋成為大(同)張(家口)公路橋涵之一。

天鎮城的豆腐皮

豆腐皮系天鎮縣城的傳統名產。天鎮城的豆腐皮,薄如紙張,筋似皮條,色美味香,價廉物美。用豆腐皮做的各種冷、熱、葷、素菜,其味道之香,真是名不虛傳。天鎮城豆腐皮的味道之所以香甜可口,與它的制作過程有關。據行內人講,把黃豆打漿、燒胚、過濾、點漿、舀皮,一鍋豆腐皮就得舀70多張,接著是壓水、扯皮、煮皮,這一連串的工序都是在40℃的高溫下進行的。

剛剛從豆腐皮布上扯下來的豆腐皮白生生、筋顫顫,如果把它象手絹那樣揉成一團甩在皮板上,光滑的豆腐皮不會有一絲裂縫,而且都不會掉角,真是筋得難以想象,這也是天鎮豆腐皮的獨到之處。

天鎮的“里外黃”山藥

天鎮的“里外黃”山藥蛋,與其它山藥蛋相比,含淀粉多,美味可口。近幾年,隨著我國外貿事業的發展,“里外黃”也進入國際市場,并受到高度贊譽?!?a href='/techan/12665' target=_blank>三黃二白”是大同的名產,即是:渾源黃芪,大同的黃花,天鎮的“里外黃”山藥蛋,以及廣靈的白麻、陽高的圓白菜。

天鎮豆腐干

天鎮豆腐干,制作歷史悠久,是用傳統的工藝精制而成。且選料精細,用上等的黃豆為原料,黃豆顆粒飽滿,無疵瑕,磨出的豆漿、豆汁潔白鮮嫩。在制作豆腐干時,將制成的豆腐盛在木制模器內模壓擠掉水分以后,再將模壓品按豆腐干、豆腐筋所需大小切成塊,然后在陽光下晾曬,曬成半韌,用水沖凈再放到鍋里煮。這時,鍋內有食鹽、花椒、茴香、大料、干姜、肉桂、豆蔻等作料調成的湯。

天鎮涼粉

在大同一帶非常著名,成為人們到天鎮后需要品嘗的風味小吃。天鎮盛產土豆,土豆經過加工制成淀粉,然后再一次進行加工,成為粉條或者是涼粉。每到夏季,涼粉成為當地盛行的小吃,在街畔擺攤出售,也可以在街頭鋪面上出售,生意格外興隆。天鎮涼粉,出售前一直泡在水里,顧客到來,出售涼粉的攤主便從水里撈出,用當地特有的“涼粉刀”,把涼粉切成細條,放進碗里,然后澆上鹽水、醬油、香油、醋、辣椒油、味精、芥末、蔥花,攪拌以后,便可食用。有的涼粉攤,還拌入黃瓜絲、蘿卜絲、香菜、豆腐干絲,吃起來非常爽口、可口,風味獨特。

天鎮燒兔頭

大同市帥府街是著名的兔頭一條街,馬路一側“胖胖來”、“老六”、“帥府”等兔頭店食客如云。燒兔頭,這是大同當地人較愛吃的一種食物,把兔子的腦袋用姜蔥辣椒八角等十余種香料加以紅燜,熬的時間至少得三小時以上,直至香料的味浸透到軟爛軟爛的兔肉里,屬典型的北方菜式,口味比較重,味道不錯。

旺火

大年初一不論貧富,家家點旺火,象征一年興旺發達,境內傳統悠久。除夕傍晚壘旺火,家戶置院中,鋪面置鋪前。燃料因地而異,多用干草干柴??h城周圍多用煤炭壘砌。平遠堡村一直延用劈開木材架壘旺火,旺火架數以年而定,平年12架,每架4根木材相互交叉,中間留空,填入干草,共48根,閏年為13架,52根木材。大年初一子時后,手置火把點燃旺火。此時,彩燈高照,鞭炮相伴,孩童歡樂,好言相贈。

黃河九曲燈

多流行于新平堡、永嘉堡、將軍廟、卅里鋪、韓家梁一帶,元宵節擇一較大場地,按燈譜栽桿(高一米)365根、桿頂點燈盞,場中央栽一高桿(稱老桿),頂懸燈(舊時直鶴)入儀后,觀眾手執彩燈循燈場路線轉引,至老桿處行祭,樂曲吹奏,祈一年安樂,爾后轉出燈場。

燈山樓

用木桿綁成高6米長方體架子6個或8個,分別置于街道兩旁,架子上邊用木板鋪平,上有孩童伴相數人,點亮燈盞映襯。架子周圍懸有“天下太平”、“五谷豐登”等彩字、彩幅或彩燈?;顒娱_始后地上車燈、船燈、高蹺扭動于其中,鼓樂相伴,火堆“火彈”(用小捆柴草、澆油點燃、系鐵繩等繞轉,舊時廟會用)助興,空中,地上燈火相映景象萬千,觀眾樂在其中。建國初年1958年平遠堡村春節時舉辦。

天鎮獨有的查燈

“查燈”,是正月十五鬧元宵的一種民間活動,查的是元宵節的燈。查燈要素構成,一般有執事(引路入戶收集酬謝品的)、燈手(隊前打燈籠的)、馭手(攏大畜籠頭的)、燈倌(指揮隊伍,并說燈訣的)、守護(在大牲畜左右,預防踩踏或踢尥觀眾的)、鼓手(打鼓、敲鑼、鈸镲等)和秧歌隊抑或蹺子隊,雜差(背鼓的、專門響炮的等),總約20人至30人,小村莊則10人上下,組成一個比較完整的表演實體。樂隊樂器有鑼、鼓、镲、嗩吶,甚至笙,以鑼、鼓、镲最為基本,道具無成規,因村而宜。

“查燈”成員化裝無定格,一般燈倌、燈姆和秧歌隊員均化裝。燈倌化裝,平川一般本色臉,只在衣著上變換;燈姆,只有水桶寺等部分村莊有此腳色,頭匝頭巾或“頭帕”,耳上系紅尖辣椒或手工假耳環等,上身穿花衣或婦女對襟衫等,為丑角類扮相;秧歌隊或高蹺隊開臉譜,多扮故事人物,道八仙中的“何仙姑”“鐵拐李”“曹國舅”,《西游記》中的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白蛇傳》中的白娘子、小青、許仙,日常的“秀才”“財東”等。

查燈前,村內各戶都有準備,大門口、家門口要掛一兩盞紅燈,大門口還要點一堆旺火。查燈隊來到后,一般戶院較小,則在大門外活動。燈倌騎騾子上,把扇子一揮,鼓樂隨即停止,燈倌則開始說吉祥、吉慶的順口溜(叫燈訣)。燈倌每喊一句,查燈的其他隊員和觀看的人們,就在句末尾呼應一聲“吭”!一人喊,十多人甚至幾十人一齊響應,“吭——”這么一聲,有男有女,有大有小,有細小的,有奶氣的、蒼老的,有渾厚的,眾人眾聲,眾口眾韻匯成一個“吭”聲,十分地雄壯和有氣勢。這樣,一戶接一戶地查燈,一戶接一戶地歡樂。最后,全村查完,兩隊人馬碰頭,匯合后,要進行下馬的結束儀式,即燈倌各說“下馬訣”后,相互禮讓下馬。之后響大炮三聲,附以小鞭炮等,向村人通告,查燈結束。

天鎮漢長城春色

查燈每進一戶,燈倌都要盡情發揮,將美好的祝福和希望從口中說出,說得主家喜洋洋,說得觀眾樂陶陶。如進“二六娃”家,知道他攢了錢,買了彩電,準備娶媳婦,出口便說:“二六娃,錢太多,少說也拉火車,一次買了二個數字鍋,今年要娶哪個俊老婆!”。即使查燈隊在兩隊接頭、下馬不查時,兩位燈倌都要說燈訣。諸如:“鞭炮三起鑼鼓響,感謝鄉親來捧場,現在查罷要下崗,明年有緣再登場!”

本文來源:西行

中韩一区二区免费丝袜美女|好爽黄片不要啊簧片|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免费|女人自慰一级α女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