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寺摩崖造像

望海寺摩崖造像

望海寺摩崖造像位于普蘭店市雙塔鎮和尚帽山南坡石崖上,造像共17尊,大小不一,最高者74厘米,除一尊頭部被打掉和一尊頭上有飾物外,其余15尊均為羅漢造像,形態各異。石崖中間處陰刻有“大定三年七月造六尊僧義選匠人李善記”。摩崖造像南原有望海寺,造像繼以此得名。望海寺摩崖造像對于研究近代佛教傳播和造像藝術有著重要的價值。

1988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石窟寺及摩崖造像概況

山西是石窟寺、摩崖造像保存較多的省份,共發現283處,石刻及造像碑遍及全省各地。

西石窟寺的開鑿始于北魏,至唐代時達到極盛,宋、元、明、清歷代也均有開鑿,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石窟造像藝術序列,呈現出自公元5世紀以來中國佛教石窟造像藝術的清晰脈絡。北朝時期的大型石窟多以皇家的實力興造,小型的窟龕和造像則多為民間和地方所造,遍及當時佛教的流行區域?,F存石窟主要分布于晉北、太原、晉中、呂梁和晉東南,以大同云岡石窟和太原天龍山石窟為代表。云岡石窟位于大同市西武州山,為中國三大石窟之一。始鑿于北魏和平年間,主要洞窟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分東、中、西三區,現存洞窟45個,附屬窟龕207個,造像5.1萬余尊。雕造技法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秦漢以來石雕藝術的優秀傳統,創造出云岡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直接影響到孝文帝遷都后洛陽龍門石窟的造像,進而影響了敦煌北魏石窟,對隋唐以后中國雕塑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石窟于2001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天龍山石窟開鑿于東魏、北齊時期。東魏石窟為一組形制相同的雙窟,窟平面方形,三壁三龕式,窟頂雕有大蓮花和飛天,人物造型秀骨清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北齊時期的洞窟前均雕鑿仿木結構形式的前廊,造像也一改北魏、東魏時期的清像秀骨風格,而注重人物健壯肌肉結構的寫實。此外分布于晉中和晉東南等地的北朝中小型石窟和摩崖造像,大多開鑿于北魏遷都洛陽期間,對于研究北朝石窟的發展演變和傳播路線具有重要意義。

隋唐時期的石窟大多分布在北朝佛教信仰的區域內,在山西共發現87處,主要分布在太原、晉中、臨汾和晉東南地區。太原天龍山石窟是唐代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天龍山唐代石窟共15窟,西峰第9窟為唐代諸窟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位于天龍山石窟的中心。造像神態安詳,裝飾華麗,尤其是菩薩嫻娜多姿的造型,代表了盛唐藝術的典型特征,學界稱為“天龍山樣式”。

宋元時期山西保存的石窟有30多處,規模一般較小。較有代表性的洞窟有太原龍山石窟、交口千佛洞石窟及清徐香巖寺、交城石佛窟龕。太原龍山石窟,為國內稀有的道教石窟,開鑿于金元之際,由道教全真派道人宋德方主持開鑿,現共存9窟,有三清、天尊及玄門列祖等石雕造像65尊,技法較多繼承了傳統雕造藝術,具有莊重渾厚的風格。

明清時期,開鑿石窟的活動在全國已很少,但山西仍在繼續,為石窟藝術寫下了精彩的尾聲。明清石窟和造像主要分布在臨汾和晉東南地區,較有代表性的有平順金燈寺石窟、平定冠山明代夫子洞石窟。金燈寺石窟開鑿于明嘉靖、隆慶及萬歷年間,共存大小洞窟14個,其中最大的為水陸殿,窟內四壁雕刻連續的水陸道場浮雕畫,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冠山的夫子洞是一座罕見的儒教石窟,開鑿于明嘉靖年間,共3窟。主窟內雕有孔子及弟子顏回、曾子像及石案1方,雕像神情凝重,手法樸素洗練。

山西境內保存漢代至明清時期的摩崖造像和石刻也十分豐富。最具代表性的有三門峽棧道題刻、中條山東漢銅礦題刻、和順蠶兒崖造像、孟縣千佛崖造像、祁縣石佛崖造像、霍州千佛崖造像及吉縣掛甲山摩崖石刻等,佛教造像風格與同期的石窟寺造像相似。

境內發現的造像碑及石雕像以北魏、北齊及隋唐最多,分布于全省各地。造像碑以雕刻石像為主,大多以佛教和道教為題材,銘刻內容多為造像發愿文、造像者的官職、籍貫和姓名,是研究當時宗教藝術、宗教史的重要史料。著名的有沁縣南涅水出土的石刻造像,高平博物館館藏千佛造像碑,陵川千佛造像碑等。北朝統治者為鞏固其地位大興佛法,修建寺廟,許多優秀的石雕作品得以流傳下來,保存于后代的寺院中。北魏早期的石雕像,裝飾樸素,手法洗練,造型具有濃郁的西域色彩。北魏晚期至北齊時期的石雕像逐漸與中國傳統的雕刻藝術相結合,成為地道的中國雕刻藝術。隋唐時期的石雕更注重人體結構的比例,人物形象豐滿,形神兼備,具有盛唐藝術的風范。

(原載:國家文物局主編:

《中國文物地圖集·山西分冊(上)》第18-19頁,

中國地圖出版社2006年12月;標題為網編所加)

山西省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圖

(《中國文物地圖集·山西分冊》第88、89頁)

補記:我們對“二普”、“三普”數據以及相關調查簡報、報告等進行了初步統計,山西全省已經記錄或報道的石窟和摩崖造像不少于425處,其中石窟239處,摩崖造像186處。根據我們在田野調查中掌握的情況,還有大量石窟和摩崖造像未被記錄和報道,面臨較為普遍和嚴重的破壞風險,進行全省范圍的石窟和摩崖造像普查并采取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的保護措施已經迫在眉睫。

山西省石窟寺及摩崖石刻分布圖

(山西省文物局編:《山西文物地圖集:

山西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總匯(光盤版)》

中國地圖出版社2012年11月)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北朝考古

直接點擊以下文字鏈接,閱讀推薦內容:

如翚斯飛——山西唐代建筑上的斗拱

昔陽北魏石馬寺——小形摩崖造像

山西昔陽西南石馬村,有座石馬寺,是一座石刻造像與廟堂建筑相結合的佛教寺宇。

石馬寺原稱石佛寺,后因寺前雕刻石馬一對,改稱今名。附近群峰環抱,清泉繞流,自然環境優美。

石刻造像雕在一塊高17米、東西長16米、南北寬15米的巨石四周和附近30多米高的石崖上,屬于摩崖石刻。

據題記和碑文所載,石馬寺始建于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隋、唐時期繼續鐫造。宋代在石崖四周隨其廣狹興建殿閣,形成寺院,佛殿、樓閣、廊廡、禪堂齊備?,F存石刻造像千尊左右,大者5米高,小者5厘米,高在1米以上者六十六尊。其中魏、齊造像約占百分之七十,余為隋、唐作品。

魏、齊造像主要是佛像、力士、菩薩、脅侍及供養人等。肉髻磨光,面相削瘦,寬衣縛帶,肩胛狹窄。隋、唐造像主要是彌陀、觀音、十六尊者等,佛像面形豐滿,肩披袈裟,菩薩頭戴高冠,腰束裙帶,披帛垂肩。其中觀音菩薩側身坐像比例適度,姿態自如,雕工最佳。

窟前木構建筑有大佛殿,是元代建筑,觀音閣建于明代,子孫殿、東南窟廊、鐘鼓樓、伽藍殿、山亭等均為清代以后建筑。形制或六角攢尖,各因其地形與造像需要而設置。

在小形摩崖造像中依崖建寺宇者,石馬寺是稀有之例。

來源:作家恩出

我愛蒲江?每周一寶——大佛寺摩崖造像

大佛寺

大佛寺摩崖造像,位于蒲江縣鶴山街道梨山村之長秋山南麓。據其造像風格,斷代為唐代至清代摩崖造像,大多造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清代《蒲江縣志卷二·方外·寺觀》記載:“大佛寺,縣東十里,石崖上大佛一尊,高丈余,前有石池,終歲不竭?!贝蠓鹚履ρ略煜?-22號龕,系一環首方碑,高1.27米、寬0.43米,文字漫沒。這通龕碑應該是記述大佛寺歷史的最確切材料,可惜文字不存。故而,大佛寺營建于何時,今已不可考。以摩崖造像時代推之,當于唐代興建。

清代《蒲江縣志》關于大佛寺的記載

大佛寺摩崖造像,現存17龕,303尊。該造像主要分布于大佛寺后南北走向長100米、寬5米、距地高10米的白砂石山崖上,可分為兩個區域,一為崖壁東部的大佛區,另一處為崖壁西部千佛崖。

大佛區造像4龕,均坐南向北,1、2號龕的時代大約在唐,3號龕未刻成,4號龕為清代造像。

1號龕,系馬蹄形大佛龕,龕下方設高臺。龕中造一尊彌勒佛像,高5.25米、肩寬1.62米、頭高1.15米、胸厚0.56米。佛像倚坐即善跏趺坐于高臺上,身體端坐,兩腳自然下垂。螺髻,面相豐圓,披雙領下垂袈裟,內著僧祇支。左手撫膝,右手上舉,手心向外,小指、無名指下屈,余三指并攏上指,施說法印。大佛龕左右后壁續刻23小龕,計左壁11龕,右壁12龕。

1號龕彌勒佛造像

1號龕右側造像

1號龕左側造像

2號龕,系外方內圓雙重龕,外龕高1.1米、寬0.96米、深0.32米。龕中造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后壁浮雕天龍八部造像。第一層臺階龕上左右側各蹲伏一獅,第二層臺階正中刻一只鳥。內龕外左側雕一座經幢,右側刻一座七級方塔,內塑坐像一尊。

3號龕,初坯,未刻成。

4號龕,系雙層方龕,內龕高0.82米、寬0.61米、深0.13米。龕內雕坐像一尊,龕楣刻“慈航普度”,龕左豎刻“西湖三月景”,右刻“南海一枝春”。該龕為清代造像。

4號龕造像

千佛崖造像13龕,編為5-17號,龕像均坐東向西,時代大約為唐代,造像題材主要為彌勒坐像,地藏立佛,觀音立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等。

其中,12號龕造像極為獨特。該龕,系雙層龕,高1.5米、寬1.32米、深0.32米。龕內周壁刻6排52尊佛像坐于帶莖仰蓮臺上,中間雕阿彌陀佛立像,合為53佛。龕口上方左右側各刻1尊像立于云端。龕口左側雕菩薩像1尊立于云端,左手下垂提瓶,舉右手揚物。龕口右側雕弟子立像1尊,頭殘。

12號龕造像

千佛崖造像(局部)

蒲江大佛寺摩崖造像,最為世人所關注者,為那尊高達5米的彌勒佛像。

李良先生《四川石窟、摩崖造像綜述》認為,唐代四川佛教石刻造像“為全國盛唐以后各省石窟、造像之冠”。并且,這時的佛教造像走的還是“巨無霸”路線,據蜀石先生統計,高達10米以上的石刻佛教造像就有17處之多。當然,其中最具代表者是高達71米的樂山大佛。

只有5米身高的蒲江大佛,排列在這些大佛面前,就如同進入喬納森·斯威夫特的大人國世界。然而,等而量之,人們驚訝地發現蒲江大佛宛如一尊“縮量版”的樂山大佛。

蒲江大佛與樂山大佛,開鑿時間均為唐代,其造像豐滿圓潤,充分體現唐代時尚。從造像手法而言,兩尊大佛皆為倚坐說法印佛像,其共同點有四:彌勒佛造像、雙手說法印、裝飾寶座、垂雙足坐。

蒲江大佛與樂山大佛

大佛寺大佛在蒲江知名度很高,民間相傳:彌勒佛云游天下,見長秋山很有靈氣,于是席地而坐,大修其行,化為“和尚山”,其座下二十四個弟子變成二十四個山頭。

大佛之側有白蟹井,蓋清代縣志記載之“石池”,鄉人呼之曰“爬海井”。井中有一種少見的白色螃蟹,周身潔白銀光閃閃逗人喜愛。據說,這口井原來是座銀窖,井里的白螃蟹是銀元寶變化的。相傳,大佛寺的法昌和尚貪財,一次將化緣的銀子藏在地窖,準備回家買地。當他挖開地窖時,驚訝發現銀子化成一池清水,爬出來一堆白螃蟹,張牙舞爪瞪著法昌,還活生生夾斷他的五個指頭。有好事者,編打油詩一首:“貪心和尚貪銀子,一窖元寶化成水。正經和尚念假經,爬海夾斷五手指?!?/p>

大概,千年來被大佛仙氣所感,此井之白蟹名聲很大。2002年,《北京晚報》刊文“奇禽怪蟹齊聚成都大佛寺”,一時蒲江大佛寺與白爬海之名,成為京城侃爺們茶余飯后大呼神奇怪誕之談資。

200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蒲江大佛寺摩崖造像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佛寺亭廊

中韩一区二区免费丝袜美女|好爽黄片不要啊簧片|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免费|女人自慰一级α女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