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鼓樓景點級別 臨汾鼓樓的特色
導讀:臨汾鼓樓景點級別 臨汾鼓樓的特色 1. 臨汾鼓樓的特色 2. 臨汾鼓樓的特色美食 3. 臨汾鼓樓的特色介紹 4. 臨汾鼓樓的歷史意義 5. 關于臨汾鼓樓的介紹 6. 臨汾鼓樓南北 7. 山西臨汾鼓樓的介紹 8. 臨汾鼓樓的來歷 9. 臨汾鼓樓介紹 10. 汾陽鼓樓簡介 11. 臨汾鼓樓的特點
1. 臨汾鼓樓的特色
臨汾平陽鼓樓,基座呈正方形,周長160米,樓高43.76米,為中國較高的鼓樓。鼓樓始建于北魏,樓上存有金明昌七年年鑄2500余公斤大鐵鐘一口,是臨汾的象征性地標。據方志和碑碣記載,歷史上臨汾鼓樓曾有過七次修建;現在的鼓樓是1987年重建的。大中樓基座券砌門洞,十字相交,通連四條主街。門洞上方各嵌有依明萬歷三十一年原刻復制的巨形石雕匾額,分別為“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并”。樓基東西兩側各建有門樓,東曰“遠眺”,西曰“云梯”。入門樓,沿級再登,拾級而上至中樓臺坪及中、上樓層,近觀遠眺,別有風光
2. 臨汾鼓樓的特色美食
好玩的地方有:【人文古跡】:臨汾堯廟 ,丁村 ,水神廟 ,柿子灘遺址 ,廣勝上寺 ,臨汾烈士陵園 ,汾城古建筑【自然風光】黃河壺口瀑布 ,洪洞大槐樹, 姑射山【人造景觀】:蘇三監獄,臨汾貢院步行街 ,鼓樓,臨汾華門 ,海洋博物館【其他景點】小西天, 霍州鼓樓 ,廣勝寺
好吃的有:小吃有土家醬香餅(這個要數西門魚香辣婆婆旁邊的那家好吃了)。還有比較好吃的餐館有串串叔叔、三顧冒菜、瑞氏大盤雞、一品大盤雞、大同餐館、田之源飯店、雞湯刀削面、云南過橋米線等,喜歡吃辣的還可以嘗嘗臨汾特產牛肉丸子面
3. 臨汾鼓樓的特色介紹
公交線路:10路,全程約4.2公里
1、從御景水城步行約30米,到達濱河東路南口站
2、乘坐10路,經過6站, 到達貢院街西口站
3、步行約600米,到達臨汾鼓樓休閑廣場
駕車路線:全程約4.7公里
起點:御景水城
1.從起點向正南方向出發,行駛70米,右轉
2.行駛40米,右前方轉彎進入濱河路
3.沿濱河路行駛480米,稍向左轉進入濱河路
4.沿濱河路行駛1.6公里,朝鼓樓西街方向,稍向右轉進入西關立交橋
5.沿西關立交橋行駛280米,右前方轉彎進入鼓樓西大街
6.沿鼓樓西大街行駛1.2公里,過右側的世榮聽力西門子助聽器約140米后,進入鼓樓西大街
7.沿鼓樓西大街行駛200米,在第2個出口,直行進入鼓樓東大街
8.沿鼓樓東大街行駛230米,過左側的工美大樓,右轉
9.行駛100米,右轉進入后貢院胡同
10.沿后貢院胡同行駛90米,右轉進入扁擔街
11.沿扁擔街行駛100米,左轉進入鼓樓東大街
12.沿鼓樓東大街行駛160米,到達終點
終點:臨汾鼓樓休閑廣場
4. 臨汾鼓樓的歷史意義
臨汾鼓樓,臨汾叫臥牛城,臥牛應該也是一個標志性建筑吧
5. 關于臨汾鼓樓的介紹
鼓樓二層4塊門匾,東面"紫氣東臨"出自洪洞籍全國著名書畫家董壽平老先生之手,西面"襟山帶河"出自蒲縣籍革命老干部原國家計委副主任段云筆下,南面"乾坤樓閣"為大書法家舒同先生之作,北面"聲和擊壤"乃全國政協副主席、佛學會會長、大書法家趙樸初所書;三層東、南兩面"太行形勝"、"云天咫尺"由徐向前元帥親筆題寫;西面"望于姑射"由前全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啟功先生作書;北面"窗宿斗牛"由軍內著名書家李鋒揮毫。
6. 臨汾鼓樓南北
臨汾西有7個縣是,隰縣,大寧縣,鄉寧縣,吉縣,普縣,汾西縣,永和縣,臨汾市是一個地級市。將近400萬人口,現在是省屬副中心城市,城市環境建設非常好,有世界一流的廁所,干凈飄亮,還有公交車也是一個文明窗口,鼓樓南北大道,特別寬廣,高架橋象巨龍一樣,非常雄偉壯觀。
7. 山西臨汾鼓樓的介紹
平陽? ??樓,又名大中樓,位于臨汾城中心,基座呈正方形,周長160米,樓高43.76米,依云逼日,為我國現在最高的鼓樓。
平陽鼓樓始建于北魏,樓上存有金明昌七年(1196年)年鑄2500余公斤大鐵鐘一口。據方志和碑碣記載,歷史上臨汾鼓樓曾有過七次修建;現在的鼓樓是1987年重建的。大中樓基座券砌門洞,十字相交,通連四條主街。門洞上方各嵌有依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原刻復制的巨形石雕匾額,分別為"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并"。
8. 臨汾鼓樓的來歷
臨汾現存的地上文物很多,境內光鼓樓就有四個。這四個鼓樓分別是:臨汾鼓樓、霍州鼓樓、隰縣鼓樓、襄汾汾城鼓樓。
從始建年代看,臨汾鼓樓年份最久,始建于北魏時期。汾城鼓樓始建于唐代,也算是相對較早的建筑了霍州鼓樓和隰縣鼓樓都始建于明萬歷年間。
臨汾境內的四座鼓樓建筑風格各異,都保存完好,成為不可在生的地標建筑。
霍州鼓樓又名文昌閣,歷史悠久,遐邇聞名,1986年霍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霍州鼓樓始建于明萬歷十一年,建筑面積225平方米,總高27米,在閣樓一層四周屋面楣額上方各懸掛貼金匾額一塊,東為“護國安民”,南曰“輔元開化”,西書“覽秀西河”,北有“保障冀北”。牌匾字體蒼勁有力,由全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省書法家徐文達、郭伯英等題寫。
鼓樓各層檐角起翹,加以檐下斗拱重疊,宛如云朵簇擁,給人以凌空欲飛之感。
鼓樓每個翼角仔角梁上裝有龍頭套獸,下部懸掛風鈴,風吹鈴動,清脆悅耳,鼓樓樓頂正脊兩端設有琉璃鴟吻,其造型兇猛生動,配有神態各異的騎馬武士。正脊的中央有一琉璃葫蘆寶瓶,附設避雷裝置。游人登樓眺望,山光水色,爭相輝映,古城風貌一覽無余。鼓樓雖經歷史滄桑,但其精湛的藝術造型和永不磨滅的魅力,永遠為人們所欣賞。
汾城鼓樓
汾城鼓樓始建于唐貞觀年間,現存為清康熙47年重建,民國重修,通高約15米左右。
汾城鼓樓底座為十字券洞式拱洞通往四街,分上下兩層,下層周砌女兒墻, 中部沿四立柱砌清水墻,四面開門,內部以木梯登二層。二層置木欄桿,可遠眺四方,上下兩層以斗拱承托出檐和翼角。外觀威嚴而華麗。
隰縣鼓樓
隰縣鼓樓又稱大觀樓,位于縣城正中心,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創建,清代屢有修葺,為二層三重檐十字歇山頂建筑。
隰縣鼓樓創建于明代,至今有三百八十多年的歷史,是隰縣的象征,十字門洞高5.98米,門洞上建有高14.31米二層三重檐十字歇山頂的建筑,與周圍林立的商店相互襯托,更顯得鼓樓挺拔秀麗,巍峨壯觀。
樓頂部四周還有體現隰縣輝煌歷史的巨匾四楨:東為“龍泉古郡”,西為“長壽遺封”,北為“三晉雄邦”,南為“河東重鎮”。其建筑形制,梁架結構,牌匾等主要構件均為明代原物,對研究古代建筑文化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臨汾鼓樓
臨汾鼓樓始建于北魏時期,其周長160米,樓高43.76米,建筑面積1600平方米。
臨汾鼓樓以高大雄偉著稱于世,其依云逼日,為中國現存最高的鼓樓 。因為存有金明昌七年(1196年)鑄2500余公斤大鐵鐘一口,所以又名大中樓。
臨汾鼓樓反映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藝。
1948年,解放戰爭轉入戰略反攻階段,徐向前司令員率部包圍了臨汾城。在城內頑守的閻軍,不顧市民的反對,將修復僅15年的鼓樓強行拆毀。? ??1984年9月至1987年5月,臨汾市成立修復鼓樓委員會,按明代風格重新修復了鼓樓,并恢復了明代對鼓樓的稱謂——大中樓。
新修大中樓的門廳匾額,基本上選用了明清時的原有匾詞。
鼓樓基座全用青磚砌筑,座高八米,大中樓基座券砌門洞,十字相交,通連四條主街。門洞上方各嵌有巨形石雕匾額,分別為“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并”。概括了平陽府的重要地理位置。
9. 臨汾鼓樓介紹
臨汾市陽光通才藝術學校位于臨汾鼓樓西大街158號,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是一所文化課與專業特長并重,且以美術教育為龍頭的特色學校,自建校以來,連續多年高考成績輝煌,辦學20年來共為全國各大本科院校輸送合格畢業生8000余名,其中美術專業合格畢業生5000名以上。學校美術教育是臨汾美術教育百花園中的奇葩,一枝獨秀,滿苑芬芳。同時也是中央美院、中國美院、天津美院、西安美院等院校的生源基地。
學?,F有教職工122人,文化課教師62人,優秀專業教師38人,其中美術精英教師24人。
10. 汾陽鼓樓簡介
1. 汾陽市內駕車方案 詳情 1) 從起點向西北方向出發,沿鼓樓東街行駛240米,左轉進入鼓樓南 2) 沿鼓樓南行駛500米,右轉進入文峰東街 3) 沿文峰東街行駛810米,直行進入文峰西街 4) 沿文峰西街行駛360米,右轉進入G307 5) 沿G307行駛2.7公里,右前方轉彎進入環島 6) 沿環島行駛150米,在第3個出口右前方轉彎進入G307 7) 沿G307行駛1.3公里,過右側的眾信加油站,左轉 8) 行駛10米,直行 9) 行駛1.1公里,直行 10) 行駛170米,朝太原方向,稍向右轉 2. 行駛380米,從入口進入G20 3. 沿G20行駛23.1公里,從文水出口離開 全路段收費 4. 行駛430米,直行 5. 文水縣內駕車方案 詳情 1) 行駛1.8公里,左轉進入G307 2) 沿G307行駛2.2公里,右轉進入五一路 3) 沿五一路行駛220米,過西街村約230米后左轉 4) 行駛120米,到達終點 文水縣百度地圖本數據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最新數據為準。
11. 臨汾鼓樓的特點
鼓樓門洞下的“平陽鎮?!?,臨汾人再熟悉不過了!
被傳為陶唐故都、伊祁舊里的臨汾,素來有臥牛城之稱。1977年10月,有人在城墻東北角取土時,挖出一個石匣,匣中有一尊鐵臥牛,并有明朱洪武年間的碑記一塊。鐵牛重 124斤,底座重33斤半。這大概就是臨汾被稱為臥牛城的見證。
臨汾城池始建于西晉,距今約1600多年。鐵臥牛是什么時候埋入城墻之中,無從考證。出土碑記中有“癸丑(1373)冬十有一月二十有五日”字樣,修整城墻時,就從城東北角挖出過此鐵牛;另謂五代梁開平二年( 908)九月吾州刺史徐懷玉刻記,記載梁晉交兵時,寇退而修城就曾挖出過此物,當時“以為祥”,便原封不動地將鐵牛埋在原處。明癸丑年第二次出土后,當時亦認為是“退滅寇兵之祥”,便擇吉日,藏之。1977年10月則是鐵牛第三次出土?,F在這尊鐵臥牛已在臨汾市堯廟展出。
Hash:ac29ae4c5dae624f86edf155a2a85e4d511e9f19
聲明:此文由 謝絕崇拜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