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遷西縣城不遠處的西寨村,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

西寨遺址位于河北遷西縣東部灤河北岸臺地上,為新石器時代遺址,年代距今6000余年。西寨遺址是一處集祭祀、居住、制陶、制石、漁獵于一體的大型史前遺存,反映了灤河中下游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征及演化序列。

遺址平面呈橢圓形,面積96200平方米。發現祭祀地、房址、器物堆積群等重要遺跡現象,出土完整或可復原的遺物近5000件。遺址大體可分兩期,一期遺存年代稍晚于興隆洼文化,而與上宅中期早段及新樂下層文化大體相當;二期遺存年代與趙寶溝文化大致相同。

祭祀地點和太陽紋刻石的發現,對研究古代宗教和藝術的產生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西寨遺址考古還展示了當時極其發達的捕魚業。

西寨村屬遷西縣羅家屯鎮,遺址位于西寨村東南灤河北岸的山坡上,灤河古道即在坡下,現灤河水距此600米處由西而東流過(圖1、照片一)。遺址是1985年文物普查時發現,現存面積一萬二千平方米。1988年8月為配合大秦鐵路建設工程,對遺址又做了詳細調查、勘探,在鐵路建設區內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為800平方米。其中T31、T32在T1—30的東南部,相距為200米。遺址發掘過程中共發現燒土面一處,灶一個,灰坑5個。出土了完整或可夏原陶器。

西寨遺址的出土文物,根據考古學分期,可分為兩期。第一期文化遺存的陶器,以夾砂粗陶為主,夾砂陶內多羼有云母或滑石粉,泥質陶很少。陶器的顏色多不純正,以夾砂黃褐陶和夾砂紅陶為主。大多數陶器外表滿飾紋飾,素面極少。陶器的紋飾有壓印的“之”字形紋、戳點紋、刮條紋、斜線三角紋和篦點紋等。第一期遺存的陶器以筒形罐、缽、碗為主。石器有磨光石斧、扁平石鏟、石環、石球和石網墜為主;第二期文化遺存,陶器仍以夾砂陶為主,但泥質陶明顯較第一期增多,羼云母和滑石粉的陶器數量銳減。陶器以夾砂紅褐陶為主,其次為夾砂黃褐陶、夾砂灰褐陶和泥質陶。陶器外表所飾紋飾減少,較前一期制作粗糙而隨意,主要紋飾有平行斜線紋、“人”字形紋,壓印的“之”字形紋和篦點紋等減少。

第二期遺存的陶器數量有所增加,主要有夾砂陶質的簡形罐、缽、碗和泥質的紅頂碗、紅頂缽。石器除了磨光的石斧、石鏟、網墜外,還出現了小型的石雕像等,顯示出當時人們思想觀念和審美觀念的進步。西寨遺址是河北省冀東地區灤河流域發現的較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它的文化內涵與遼寧西北部、內蒙東南部同時期的文化遺存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既有同時代的共性,又有地域之差別。表明了早在6000多年前,灤河流域就有了人類活動,且已創造出了較為發達的文明,在考古研究上,填補了河北省灤河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

傳播家鄉美食,美景、歷史文化

↓點下方“閱讀原文”查看遷西本地優惠福利

Hash:0e46356ed20a12870f66b98ac9350bae676cbf40

聲明:此文由 掌上遷西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

中韩一区二区免费丝袜美女|好爽黄片不要啊簧片|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免费|女人自慰一级α女人免费观看